跳到主要內容

[加拿大.蒙特婁]席捲世界的視覺文學新浪潮——專訪Drawn & Quarterly

「 我想要出版我媽也會想要讀的書。」Drawn & Quarterly創意總監Tom Delvin笑呵呵說

右邊三個桌面與整面牆全是視覺文學



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是近三十年來國際上興起的新文類。80年代,美國重要作家如Art Spiegelman等人脫離主流漫畫風格帶起獨立漫畫新浪潮。2000年前後,新世代作者接棒陸續創造叫好叫座的代表作,進而帶動主流閱讀市場,並在世界出版不景氣之下逆勢成長,德、英、荷、加等視覺敘事小國如雨後春筍陸續成立新銳出版社,而英美正規大型文學出版社也都開始投入經營。國際暢銷作品如奪下安古蘭金獸大獎,利用幽默筆調結合旅行報導的《耶路撒冷微感受(Jelusalem)》或者橫掃美國重要傳記類與漫畫獎項、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並改編音樂劇的《悲喜交家(Fun Home)》都是經典例子。甚至日本漫畫作品翻譯到海外,只要目標為成人讀者,文學藝術性強烈,也都都被歸類到視覺文學的分類當中,譬如妖怪大師水木茂或者法國銷量比日本更高的國際大家谷口治郎。 他們的作品被視為是具備普遍性情感,而且感性知性深度兼備的文學大作。




舊金山的美國西岸最老獨立書店BOOKS INC成立於1851年。他們書櫃分類可以清楚看到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被歸在小說(FICTION)和懸疑小說(MYSTERY)之間



從舊金山垮世代文藝詩人獨立書店CITY LIGHTS,到倫敦大型連鎖書店FOYLES,我們都可以看到視覺文學以獨立專區陳設在純文學、類型小說與藝術設計之間,櫃位連年越來越大,甚至佔滿整面牆。

將Graphic Novel翻譯成「視覺文學」有其背景。Graphic這個字強調的是這種文體起於漫畫的圖像閱讀特色,但是其實現在創作者更不乏結合攝影、設計與繪畫等多種表達方式,台灣最近出版的《逝者之城手記》(無境文化)就是一個例子,而格林出版幾年前引進國際暢銷澳洲作家陳志勇的《抵岸》,許多台灣書店與讀者將其歸為繪本,事實上在世界各國大小書店與漫畫店都陳列在視覺文學區。Novel強調的是字源學上十六世紀以來發展出來的寫實主義的散文敘事作品(相對於傳統西方文學史的romance和epic)。堂吉訶德被當成第一部小說,不是說堂吉訶德之前沒有這類說故事的散文敘事作品,而是這類作品不是用寫實主義當原則去描述世界。因此Graphic Novel裡面包含了大量報導、時事議題、傳記、回憶錄、隨筆、遊記等「非小說(non-fiction)」,完全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小說」。過去台灣常將Graphic Novel直譯成「圖像小說」,望文生義並不準確。



走訪蒙特婁重要法語獨立書店頭腦之港(Le Port de tête)視覺文學區,照片正中央上方可以看到《抵岸》,左上則有最近火紅改編電影奪下坎城金棕櫚大獎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Le Bleu est une Couleur Chaude)》



就題材來看,最具代表性的可以看到最近法國剛創辦一本季刊漫畫雜誌《視覺時評(La Revue Dessinee)》,整本全以漫畫和資訊圖表(info-graphic)來報導時事新聞議題,就像CNN整個變成漫畫,超級無敵驚人,嘆為觀止,無法想像,完成度和投入的時間都不知道怎麼怎麼辦到的。可以從這看到世界上是怎麼看待這個表現文體。

中文世界的「漫畫」這個專有名詞和哲學、文化一樣,都是清末民初留日知識分子帶回中文世界的新概念,源自於「北齋漫畫」。中文中原本的詞彙是「連環畫」或者「諷刺畫」。

當世界各國在稱呼本國廣義的連環圖像或角色誇大造型作品的時候,其實都有各自的閱讀歷史背景和情境想像,譬如台灣我們說「小本的」,指的是色情刊物,所有的人大概可以想像內容和出版品質。講「言情小說」大家也大概可以有一個概念封面是粉彩寫實俊男美女,書名多半誇大,開本和厚度比一般小說小,封面用紙也相對不佳。

如果我們了解這個基本概念,就可以想像,當法國人稱呼BD(法語的漫畫)想像到的「漫畫書」長的樣子是全彩精裝像繪本在書店裡正式陳列的出版品,而不是日本黑白平裝的出版品,也不是美國書報攤販售輕薄印刷粗劣的出版品。同理,美國人談comic,也會有一個既定印象。

因此在當代西方世界甚至有讀者說,我看Graphic Novel,但我不看comic。如果都把他們當漫畫,直譯就變成:我看漫畫,但我不看漫畫。很明顯,在此不同的用語有更專門限定的稱呼範圍,指的是完全不同的「讀物」而不只是廣義的用語。

世界漫畫之所以現在會區隔成大概七大類,就是因為站在全球的角度,大家發現同樣概念原則類似,但是其實從內容、形式、到物質性的紙本和目標讀者群都完全不同。

當今世界三大漫畫市場/三大帝國為北美、法語區與日本,各自都經歷過讀者的轉型階段。

美國是「視覺文學」這個詞的發源地。進口出版商Richard Kyle看到世界上還有很多優秀的「漫畫」,認為它們不應該被當作滑稽小品,於是創造出graphic novel一詞,宣告這種以視覺圖像為主的嶄新媒體的正當性。但是對於北美主流漫畫出版與傳統漫畫迷來說,Graphic Novel其實只是漫畫的派生分支。所謂Novel指的是開本接近小說的厚度,相對於Comic(薄薄一本30頁上下收錄一回故事)和Trade Paperback(收錄5回左右的輕薄單行本),和內容定位完全無關。甚至在視覺文學進入主流之後,傳統出版超級英雄或懸疑警探的類型出版社也開始標榜自己的書是「Graphic Novel」,大打視覺文學招牌。這對建立文類來說相當混淆,但是只要逛過書店和專業漫畫店,還是可以在陳列上發現差異。一般書店完全不會進Comic,由Comic集結的作品也不多,陳列的選書多半都是視覺文學,題材明顯有差異。

就台灣所熟悉的日本來說,50年代末漫畫也經歷過成人化、深度化、文學藝術化的「劇畫運動」,希望透過建立新名詞擺脫漫畫=兒童讀物的印象,爭取文藝創作表現的空間。創作者被主流出版收編之後,繼承劇畫運動的精神針對成人讀者發展出「青年漫畫」。並隨著戰後嬰兒潮年齡層逐年提高,如今從幼童到六十歲退休年齡前都有各自專屬目標族群定位明確的漫畫雜誌。日本許多重要漫畫大師先後發明「劇畫」「萬畫」等新名稱,想把成熟深刻的題材與表現和「漫畫」作區隔。我們可以想一下身邊類似的正名例子,如今我們比較傾向用「動畫(animation)」而非「卡通(cartoon)」來描述影像類的繪製作品,正是為了拓展意義,跳出兒童屬性的刻板印象。

法語區自己有自己的BD傳統,和北美的comic相當不同,漫畫不但被視為第九藝術,漫畫家可以和羅浮宮、奧賽美術館合作漫畫作品,更不乏以漫畫原稿為主體的藝術畫展。然而,北美視覺文學新浪潮和日本青年漫畫的引進,也對BD產生衝擊。根據Futuropolis資深編輯Alain David的說法,過去BD雖然視覺表現上有藝術性,但基本上屬於娛樂文化,創作題材還是以類型為主(奇幻、科幻、冒險、犯罪……)。然而視覺文學卻帶來題材的革新,從老年罹患阿滋海默症的幻想、蘇聯人權記者遭到謀殺的幕後訪查、到父親面對兒子自殺痛失至親的心路歷程全都可以變成主題。表現上也打破BD傳統全彩繪本型態的開本規格,黑白表現、或者結合攝影師共同創作的報導體裁都別於傳統BD。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會發現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和日本的劇畫運動一樣是一種改革風潮。創作者與出版者都希望跳脫傳統主流的漫畫(Comic、BD、マンガ),與時俱進奠定自己的表現語言、題材與讀者族群,儼然成為全球共通的視覺表現語言。就和電影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視覺文學作家不僅只有漫畫家的身份,現在更是國際文學節的固定常客。譬如2013柏林國際文學節就邀請了Scott McCloud,Chris Ware和Christoph Niemann等三位當代新銳名家。


紐約老牌經典漫畫專賣店Forbidden Planet裡面把成書的漫畫櫃位全部稱之為Graphic Novel區。大家可以明顯看到前面都是星際大戰和MARVEL出版社的超級英雄類型作品,但右邊一點,我們發現書背鮮紅色的那幾本是奧地利漫畫家Ulli Lust拿下安古蘭最佳出道作的視覺文學作品《今天是生命最後一天(Heute ist der letzte Tag vom Rest deines Lebens)》。書籍只按照書名的字母順序排列,完全不分文類。





小巧可愛但選書品味非凡的Drawn & Quarterly直營書店



Drawn & Quarterly是北美最重要兩大視覺文學出版社之一。他們專業深耕漫畫領域,但是一直把自己當成良好品味,接觸一般讀者的高水準文學出版社。我剛到蒙特婁那天,書店正好舉辦800人參加的瑪格麗特.愛德伍與Sheila Heti的作家高峰對談,單單從這裡就可以看到他們不是一般刻板印象的「漫畫出版社」。



D&Q直營書店店內風景,左半全部都是視覺文學,右半則是小說與非小說。近兩年書籍品項大幅擴充,層層疊疊堆到天花板上



D&Q只有7個員工,算是小出版社。雖然北美市場整體來看比台灣大很多,但他們一年新書出版量只有20幾本,原創自製書約佔75%,翻譯作品涵蓋日本、法國旁及世界各地作家。他們直營的書店有一半區塊是視覺文學(包含部分法語出版品,因為魁北克是法語區),另一半是文學(小說與非小說都有,包含Patti Smith《只是孩子》,溫德斯《一次》,或者最近台灣出的《債:第一個五千年》)。


中間可以看到溫德斯,右下有派蒂.史密斯



藝術區包含安博托.艾可和奧罕.帕慕克的有趣收藏散文計劃,與設計、時尚、刺青等優質選書,生活區有《KINFOLK》和《Apartamento》等質感路線的國際生活風格設計雜誌。



中下有安博托.艾可的《The Book of legendary Lands》,奧罕.帕慕克則躲在左中



雖然不是很大的店,但是可以看得出來整間店和一般我們想像的「漫畫店」完全不同。而這就是他們身為北美(或英語世界第二大)視覺文學專業出版社的視野和企圖。

身為小國,加拿大與歐陸許多國家一樣對於扶植本土創作文化有很積極的政策配套,不僅是對出版本土視覺文學和譯成外語有補助,連本地搖滾樂團進行巡迴都有專款。這讓加拿大作者在面對美國這個出版大國的時候可以有一定的對決基礎,甚至,近年加拿大的法語區政府在本土熱門作品成為共同記憶的背景下公佈新政策,讓教師可以採用視覺文學作為校園教材,肯定漫畫的社會影響力。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視覺文學這個文類的建立,讓它得以和傳統漫畫進行區隔,也讓美國和加拿大的公立圖書館成為重要客戶與通路,透過吸引人的作品增加來館人次,讓圖書館和出版社達到雙贏。

然而在市場狹小的狀態之下(多倫多的英語書市就佔加拿大75%),D&Q絕大多數的市場銷售在美國,加拿大本地大約只佔10%。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以小國出版社之姿成為世界英語視覺文學出版界的要角,也可以看到D&Q創造的傑出成績。從北美開始,香港、英國、紐澳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出版蹤跡。



歐美這類藝文獨立書店通常設有在地獨立出版專區,陳列近年火紅的Zine。從正規書籍開本、報紙到薄薄幾頁的特殊裝訂,表現方式非常多元


窗邊設有生活品味、雜誌與童書區。

可以看到《探險活寶》、《風之谷》、《KINFOLK》和《Apartamento》並置在一起



更多照片看這裡
也請大家踴躍支持台灣的視覺文學新書系PaperFil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花卷]從宮澤賢治記念館到世界文化大戰

注意玻璃門上的警告牌,這間記念館會有熊從森林來參觀。 本來來花卷是來逛一個小小的Art Brut美術館 るんびにい美術館 (這個小展兩位作者都以災後作主題,非常驚訝。我很喜歡 水沼久直 的作品,用色的想像力真的是非比尋常),沒想到是宮澤賢治老家,大概就像前天逛 塩釜長井勝一美術館 沒想到會遇到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 宮澤賢治紀念館鄰近是一個博物館群,主要分兩區: 一區是花卷市博物館(現在在展北齋漫畫展)和宮澤賢治童話村(應該是遊樂場性的展示學習遊戲空間,我沒空進去看)。 另一區是山上一小片森林包圍著 宮澤賢治紀念館 和 宮澤賢治伊哈托夫館 。兩個館中間有著森林步道和根據宮澤賢治生前的設計圖打造的兩座花壇。再深入一點,還有 新渡戶稻造記念館 (這位很早期的世界人、農學家、教育家和台灣很有關係,曾在日治時期來台灣任官,對台灣糖業有重大影響)。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譯]田村隆一,〈沒有話語的世界.歸途〉

語言實在不用學 如果在沒有話語的世界 在意義具備意義之前的世界出生 那該有多好啊 即使你遭到好聽的美言報復 那 跟我無關 汝彷彿在無聲無息的狀態下流血 也和我無關 淚珠在你溫柔眼底 痛苦自汝沉默之舌墜落 我們的世界如果沒有話語 我應該觀望一下就走了吧 你的淚裡 有果核那麼大的意義嗎 汝的一滴血 蘊含世界日暮低垂 顫抖般的夕陽餘音嗎 語言實在不用學 多虧我懂日語還有非常微薄的外文 才會被你眼淚絆住 才會在汝血中孤身一人走回頭路 〈帰途〉田村隆一 (《言葉のない世界》より)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言葉のない世界 意味が意味にならない世界に生きてたら どんなによかったか あなたが美しい言葉に復讐されても そいつは ぼくとは無関係だ きみが静かな意味に血を流したところで そいつも無関係だ あなたのやさしい眼のなかにある涙 きみの沈黙の舌からおちてくる痛苦 ぼくたちの世界にもし言葉がなかったら ぼくはただそれを眺めて立ち去るだろう あなたの涙に 果実の核ほどの意味があるか きみの一滴の血に この世界の夕暮れの ふるえるような夕焼けのひびきがあるか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日本語とほのすこしの外国語をおぼえたおかげで ぼくはあなたの涙のなかに立ちどまる ぼくはきみの血のなかにたったひとりで帰ってく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