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3的文章

[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節]超長期的大型開發案

瀨戶內海藝術節 厲害之處老實說不在作品,看過直島安藤忠雄美術館才發現玄機。這是一個超長期的大型開發案,若是仔細追索一定可以從景觀空間規劃,一直到地方政府如何和財團合作看到更多細節。 這整個計劃始於1980年代直島町町長和福武書店老闆(貝樂生集團總裁)相識談及想經營文化相關領域。80年代末在島上規劃舉辦國際文化露營大會之後,1992年,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第一座美術館綜合旅館正式落成。隨後每隔幾年,島上包含老屋藝術改造在內(家project)陸陸續續興建起三座美術館與三座高級住宿空間,直到2010年才大張旗鼓舉辦第一屆瀨戶內海藝術祭。今年2013是第二屆,距離當初第一棟建築落成已經發展20年。 我這趟匆忙觀察,沒法深入採訪相關權力人士,但從藝術節執行委員會的掛名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會長是香川縣縣長,名譽會長和副會長是在地政商要人,但活動總策劃是福武財團理事長(貝樂生財團老闆)。後援則掛了日本中央政府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等相關單位。就這個大型活動來看,完全是單一私人企業(兼基金會)與地方政府合作。雖然說有錢大家賺,船公司,民宿,餐廳通通雨露均霑,但由貝樂生一家公司開發瀨戶內海各個島這種模式……仔細一查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幕後活動總策劃近年也改為同一個人福武總一郎!(這裡是用貝樂生控股公司取締役會長名義掛名)。這不禁讓人遙想台灣美麗灣,或者澎湖賭博開發案,若是能更深入參照,或許可以發現更多寶貴經驗或陷阱。 然而藝術節本身是中性的。 除了在不同島上巧遇同一志工媽媽聊了一下志工狀況,在小豆島吃拉麵還看到這趟印象最深的一個例子:一群藝術家以展外展方式長期蹲點,希望結合社造和藝術,讓高齡化人口外移的小豆島出現新活力。這些藝術家和這間位於知名景點旁的潮流拉麵店合作,將製麵空間改成展場,每周輪替一位藝術家在此作『自我介紹展』,不僅呈現作品,更呈現自己想在島上進行的三個創作計劃,除了讓在地民眾認識自己之外,也透過問卷回函和網路收集民眾迴響,希望能共同完成計劃。 潮流拉麵店非常美式,面海棧橋有烤肉區和bar,嘻哈音樂搭配開闊漁人碼頭風格的內裝。麵也不含糊,結合在地知名醬油釀造和麵線開發便宜的新式菜色。老闆相當親切,這次和藝術家還有町內會無償合作也樂見其成。可惜我沒法待太久不能追溯老闆究竟有何來歷,不過展外展選在這得過日本2012DSA空間設計獎的空間,不禁讓人覺得...

[日本.神戶]KIITO

這棟建築建於1927年,過去是生絲出口品管中心。2008年神戶加入UNESCO創意城市網絡之後將這裡改自成新的創意據點,提供展演場地和進駐空間。 從市中心三宮車站走過去大概10分鐘,近海,周遭都是海關倉庫,很有駁二一帶氛圍。 昨天採訪完橫尾忠則當代館過去已經傍晚,近期又沒有大活動,所以沒碰上什麼人可以聊天。但是從館內DM觀察,最近除了藝文展演,比較特別的是中心近期系列講座主題是『防災+社區營造+觀光』,和神戶危機管理室合作,針對市中心正要設置的海嘯告示資訊看板進行公開論壇工作坊,除了防災之外,讓它在日常生活中具備更多功能。政府最後會跟據這個論壇整理的討論結果來進行設計。  神戶KIITO ,和 仙台媒體中心 一樣,完全是超乎想像的公共利用。從針對高齡化議題作參與式設計發展出跨齡咖啡,針對小朋友進行避難體驗夏令營,帶領外行民眾進行編輯工作坊從內容企劃一直到印刷流程作出個人媒體,或者針對陷入瓶頸的年輕設計師進行工作坊對設計師這職業重新進行再設計……一切活動與空間使用方式都不是松菸或華山那種開店營運收錢邏輯。 神戶這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都市網絡的城市是這樣在作閒置空間活化,想像的是未來的生活,相較之下台北標榜自己申請到世界設計之都真的是貽笑大方。 一樓無印良品生活實驗室的展場邊上,一個中年男子屏氣凝神坐在用矮櫃半隔開的大房間另一側盯著茶壺冥想。我實在好奇不過,聊聊天不知不覺採訪完負責人高橋孝治先生。這是無印第一個和公部門合作的進駐計劃,不僅設置常駐企劃工作室,還針對神戶日常俗民生活進行在地考察策展。這個展覽源頭是台灣無印分公司的 found muji企劃 ( 國際官網 、 台灣官網 ),不但收集台灣常民設計用品策展,還批了一批到日本八大城市分店巡迴展示銷售! 此外,高橋先生也以無印身分協助神戶在地全日本第一座小兒癌症醫院規劃室內所有生活用品與家具,讓這些小朋友更有日常家居感,不會感覺身在醫院,而無印也以生產成本價提供。現在他每周二三在東京作產品設計,其餘時間則和神戶策劃新的有趣企劃。

[日本.大阪]旅途,第61日

處在移動的狀態久了,最近很常意識到自己的浮躁。 累,但是捨不得闔眼,因為覺得好像還有什麼內心深處的黑洞沒有填滿。分明擺爛正事不作。 日常最開心的事情是上廉價超市買菜,吃個台幣30元的布丁都倍感奢侈。可是看到便宜的蘋果、水梨(30出頭可買),或者一顆90價格還算能接受的鳳梨,就滿心歡喜。這時就覺得台灣飯後無時無刻從小到大,那些承在玻璃盤中的棗子、芭樂、楊桃或蓮霧……很多東西溫帶國家的可憐國民們一生都沒見過,生在台灣何其奢侈。即使在大阪最便宜的超市,西瓜一顆也要台幣300以上,更別提稀少的葉菜……一直都覺得京都標榜懷石湯豆腐是可悲的,無生鮮蔬果,故標榜醃漬,味覺選擇有限,故妝點盤中小景增添視覺無窮。千利修化繁為簡追求枯淡蕭索本來是反華奢,反崇中媚外,但何嘗不是因為無能為力?燒不出景德鎮的白瓷,那麼粗糙的茶碗也別有雅趣。敝帚自珍心理。

[日本.大阪]動物園前與阿倍野一帶街景

這五天會在大阪附近,近兩日拜訪這邊當地兩個專作Art Brut的機構也了解了一下大阪部分區域狀況,相當有趣。 身為日本第二大城,戰爭期間有一定街區未遭轟炸,加上六零年代世界博覽會在此舉辦,對整個城市部分地區的人口組成和建築有很大的影響。我現在住的區域商務旅館廉價旅館林立就是建立在泡沫經濟的移工背景上,現在還是有很多中下階層在這,物價相對便宜,也很受背包客青睞。

人民戰鬥力指數

人總是有比較心理。這個收入區間雖然有錢但是軟弱自私,或者這個職業別高學歷但不聰明消極被動接受控制,這個階層友善好客但是暗藏嚴重種族歧視…… 如果我們可以把幾個和市民參與與公共性的重要參數整理成考核機制,就像新聞自由指數一樣,或許可以整理出另一種判斷資訊。這樣比較一方面比較不會過度美化外國經驗或部分能力(財富/社經地位/學歷),二來知道自己的不足得以思考改善切入點,或許我們會反過來看到:哇原來我們OO這麼弱!哇原來XX我們還滿強的!用某種理想國民的判準來思考建立一個座標。 應該會很有趣。

[日本.帯広]概念人文通販雜誌《SLOW(スロウ)》

《SLOW(スロウ)》是一本有趣的北海道在地人文網購雜誌。最早認識它是在台北紀伊國屋的一個小小《SLOW》書展拜見到他們許多有趣的專題,譬如我自己很喜歡的「天空的世界」,從北海道的紙飛機達人辦校園活動談起、連結自然環境的鳥類雕刻家、和旅行業接軌的空拍攝影師、一直報導到發現超新星的北海道天文學家。他們的基礎是北海道人報北海道事,經營北海道農產與工藝的在地生產者。然而最特殊的是,他們打從一開始就把銷售產品和媒體整合在一起經營,至今已經9年。

採訪前夕

擬定採訪問題又要思考如何不會像是來找麻煩的總是讓人覺得有點急躁,但是換個角度想,又何嘗不是讓自己跳出預設立場設身處地進入對方的思考脈絡。這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潛藏的傲慢與偏見。

[日本.帶廣]到底有什麼好玩?

昨晚剛到找不到有什麼便宜吃食,在大街上逛來逛去就見一堆穿浴衣的女孩三三兩兩在清冷的路上走。這個清冷不只是形容辭,是真的有點凍人的15度。好不容易遇見一間便利商店,就看人潮像驅光的昆蟲一樣嗡嗡鑽進去聚著不走。我才在想那些在路上走的人大概閒著也是閒著,夜裡沒地方去又沒有文化活動打發時間,人生就只能這樣在路上,每天都在路上,這樣從早到晚在路上晃來晃去走到成年就比任何小清新都更瀟灑了。 不知為何,路上幾乎完全沒車,不過也才八點,大街就像是巨大的廣場彷彿台灣午夜三點的景況。偷窺一下路邊稍有人氣的日式餐廳和連印度人也會嚇一跳的咖哩店,實在打不起興趣。便利商店成人雜誌區前聚著一大批人和小孩,我想說到底在看什麼好康,沒想到原來裡面是廁所,想必跟著排隊的媽媽和咬手指的男孩們應該不是意猶未盡就是汗流浹背吧。

[日本.青森]大的不只是花燈!-青森送眠祭

送眠祭有兩百多年歷史,在十九世紀中葉就發展出大型人型燈籠,以及一町一陣頭的形式。這個祭典不屬於任何神社,起源有好幾種說法,現在主要認為起於夏日炎炎正好眠,日本人又不耐熱,東北和關東地區會舉行儀式驅除妨礙工作的睡魔(館內有放水燈示意畫),後來和七夕傳統的送精靈等祭典融合就變成節日形式,但全日本只有青森地區發展出這樣的大型燈籠祭典。 由於民眾拼場,以前遊街沒有統一,路上相遇互不相讓時有人打架生事。加上燈籠競爭激烈,越作越大也導致收取保護費等等事端發生。幕府曾因此查禁多次,明治時代甚至認為這是野蠻惡俗。二戰期間禁止一段時間,但戰後百廢待興,民間又立刻恢復舉辦,可見民眾對這祭典的嚮往根植很深。

[香港]職業足球與文化輸出

今天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CASE:「 橫濱fc香港助橫濱市推動旅遊業發展 」。日本的職業足球隊到香港接手買下職業球隊,不只是資金,外籍球員也聘日本人。在這樣奇妙的跨國身份狀況下(想像台灣有支職棒隊伍背後是多明尼加資金,外籍球員也有許多多明尼加人),現在不只涉入職業運動,還要開始推動城市觀光。 接著看到另一個更有趣的消息:「 橫濱水手結盟泰超球隊-開拓東南亞市場 」,他們不只是在香港搞職業運動推動橫濱觀光,甚至開始跨國結盟!結盟的是誰呢?是泰國的職業足球隊。看新聞稿說他們不只打算資源共享,更希望共同開拓市場,而橫濱也會替泰國球隊建立青訓系統。這就有趣了,職業運動本身其實是一種文化產業,累積球迷和觀眾注意力涉及的是文化輸出和開創市場。這對台灣來說不都是台灣現在正缺的嗎?隨著人口高齡化消費能力下降與國內資源有限,台灣也會步入日本後塵,我認為怎麼樣經營文化輸出將會是未來台灣內容產業存活的關鍵。再不趕快找到方法,優勢會很快被中國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