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本・東京] 2018・秋記:日本居家看護,回顧冷啟動,安西洋之



來到日本至今一季,最主要投入的專案就是高齡在宅照護系統了,如今日本相關的數位服務產品供應商其實不少,但是在敏捷MVP開發的節奏下,其實也沒能夠有時間好好做競品分析。對於一個租房子都會順便研究日本中介租屋系統,現場製作利益相關者圖的專(shen)業(jing)者(bing)來說,其實一直覺得研究還有很多很多可做。趁著最近偷懶的空檔,希望慢慢補齊一些資訊斷差。最遺憾的應該還是因為日本的工作限制,就算我想去現場做游擊研究,也不能在正式專案的範圍內進行。這實在很不符合我對日本人重視「現場」的刻板印象(好吧,或許這就是文化的誤解)。大公司對大公司,加上新事業計畫的重重保密,雖然開發手腳快但太多地方不得不減速了。

2013年對我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對於文化工作的未來是什麼終於建立了一個自己的藍圖,也成功在2016開始進入純商業型態的工作領域。一直在想,如果我可以記錄自己的摸索過程,應該怎麼寫才好,可是中國兩年半實在太忙,巴望可以用更好看的方式寫,不知不覺連一年寫一篇年記也沒著落。今年來到日本,月記已經變成季記了,反覆自己折騰了一下MVP的型態和目標,決定用筆記直播和個人回顧的方式來冷啟動。這也就是下面的連結啦,未來應該會以英日語為主來寫。不知什麼時候我的日文才有辦法寫得和現在臉書發文一樣順,呵呵。

我接觸服務設計的初衷,還有我自己的知識背景,現在感覺其實有著滿好的銜接,並沒有很明顯的陣痛。當然需要學的新事物很多,可是現在哪個領域不是呢?當然,進入新的國家,希望站穩腳跟,爭取信任,建立自己的影響力,也犧牲了很多很多。自己的脆弱和無能,其實也在這段時間慢慢發酵,身為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脫離純文藝的世界之後,憂鬱的詩意,好像有點難以安放。只能在自己沈澱的時間,思考可以怎麼關照世界。人文主義的觀察視角,和日常自己接觸的商業專案怎麼融合,其實我覺得還有很多空白。先前寫過,當服裝設計可以考慮把時代、文化脈絡、使用功能與場域結合材料、剪裁造型和概念一起設計的時候,所謂狹義的使用者體驗與介面或者服務設計好像都搭了網路產業增長黑客的便車,很多時候預設普世皆同。先前略微看到一些這方面的討論,未來如果有力氣也希望爬一下論文啊。

近期中國和日本陸續有人轉Pantagram台灣總監Natasha Jen吐槽Design thinking is Bullshit還有IDEO合夥人Michael Hendrix揭露Design thinking為什麼對創新不管用的文章。如果我們借用一下科學哲學和STS的思考,科學本身也是一種建構的話,用這種後設的角度來討論design thinking和design driven innovation應該很有趣吧。(最近透過安西洋之的書有一點入門,但有機會或許還是應該直接讀Roberto Verganti的原作)在化身潛入學習顧問商業語言的同時,了解各個產業與知識領域的他者語言差異,其實是臥底的重大收穫。其實這種底層認識,建立知識框架的文章我自己很喜歡,這是在各個專案空隙自問自答Why DESIGN的時刻,為什麼我現在要做這些事?而未來我想往哪裡去?年歲徒長,生命有限,那些值得專注的快樂不假他求。

安西洋之有趣的書是這本:《デザインの次に来るもの(設計下一步又是什麼)》。作者安西洋之自己在米蘭和東京的設計管理領域往返工作27年,從自己親身接觸的義大利設計與商業界經營管理經驗出發,有非常有趣的切入角度。安西首先關注的是歐盟創新政策怎麼把設計導入中小企業,進而關注日本怎麼在製造業逐步失去世界地位如何自我定位。

有趣的是,根據安西自己的觀察,單看義大利,設計在產業界也並沒有跟上全球創新的領域,一樣是造型美主導,設計思考等並沒有真的普及。而從國家主導推動來看,義大利政府的舉措和英國北歐可說是個反例。這樣一看,加上最近幾個月自己開始接觸日本IT界怎麼看待設計,就覺得確實亞洲國家不用妄自菲薄,而在這種跨國比較中,其實更能發現中小國家和中小企業在國際生存的機會。

首章從米蘭家具展開篇引出意大利戰後品質不佳所以開始發展設計獎Compasso d’Oro,和日本Good design 大約同時期,就會想到トト姉ちゃん描繪的日本黑心家電測評時期,以史為鏡,重新界定討論大家對歐洲各國設計先進的刻板印象。

第二三章談設計管理研究趨勢裡面幾個關鍵議題現在在日本和歐洲的狀況,比較兩個關鍵的流行詞:「設計思考」和「設計驅動創新」的論述內涵差異,美國歐洲對於設計導入企業管理的焦點有何不同,進而引用歐盟怎麼開始替中小企業導入設計作為產業創新的新動力。我覺得寫得很淺顯流暢,還是不少值得參考之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小探美國AS220

(全文首刊於 《台灣建築》2015 2月號 ) 大概因為這期有藤森照信談丹下健三的演講整理,博客來相當熱賣,有機會的朋友們可以找來讀讀呦。 如今台灣政府討論「文化空間」的時候,多半打著「創意經濟」的口號追求營利收益,卻無創意經濟的實質,對於建構上下游產業鏈完全沒有任何具體對策。進而引發「觀光地景」以及「文化資產出租」兩種現象。松山文創園區、台中歌劇院、古蹟標租⋯⋯問題已經一一讓人難以忽視。 那麼,我們該往哪裡前進呢?讓我們看看全球最強的在地型文化空間 AS220 的例子。 任何文化空間的成立,背後都必定有一個基本的價值目標。由於當代的文化從狹義的「文化藝術」延伸拓展到社會學廣義討論的「人類所有的精神與物質活動產出」,對於文化的定義也受各個地方的社會、經濟、政治現況影響,出現許多認知上的落差。因此,想要討論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我們一定得從背後的動機,也就是主事者的「文化決策」開始談起。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判斷這個文化空間的成效符不符合原本的目標。更進一步,也才有可能討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 兩套不同的價值系統 製造業外移、失業率升高、全球化經濟分工促使許多工業國家政府必須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為了解決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創意經濟」被視為諸多解決方案之一。許多國家都以英國工黨於1990年代末提出的「創意經濟」作為模範,希望效法英國政府的政策方向與產業發展模式,台灣也不例外。 工黨上台後,面對製造業崩解、產業出走的處境力求轉型,開始盤點全國產業結構,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盤點報告(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確認英國的在地產業狀況之後,才確定要發展創意產業。所謂產業,指的是具備上下游生產鍊的整體生態系,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行銷物流全盤都必須包含在一起思考,這樣才有可能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然而,當我們回顧英國提出的報告,我們會發現「文化多樣性」並不在產業報告的關心範圍。此外,以報告中的音樂項目為例,特別註記教育與訓練如同購買樂器,並不包含在「總產值」、「消費者支出」甚至「就業人口」的統計範圍。這似乎可以解釋,在經濟發展導向的產業路線中,推廣教育不能作為「產值」,反而算是開銷與投資的「支出」。白話的說法就是:推廣教育要花錢,沒辦法創造真正的產值。

[日本・東京] 日本落地攻略 check-list

準備了一整年,去年終於離開工作幾年的中國轉職到日本啦!這次用用戶旅程圖的流程整理了一下相關備忘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關於找工作,未來應該是另一個系列文章了) 【目錄】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3.抵達日本機場:簽證・上網・暫時安頓] B.落地第一週 [4.租房] [5.戶籍登記] [6.辦理手機門號與上網] [7.開戶與辦卡] [8.入住與家具]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回目錄 依據是工作還是留學,確定合同之後,海外負責對口單位會替你跟日本外務省的入國管理局申請相關文件,並把資料用EMS之類快遞寄出,在成功完成簽證手續之前,這段期間不能前往日本(費時數週到一個月) 拿到文件資料之後,前往自己住處當地的日本外交單位辦理簽證(費時一到數天) 拿到簽證之後就可以訂機票前往日本了 後續:在日本機場入境時,審查護照的入境櫃檯會根據簽證把在留卡發給你,並且提供後續前往區役所登記戶籍的相關流程說明資料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回目錄 常用清單: 自己可以準備列一個常用清單存在evernote,後續可以依照checklist一步一步更新內容,因為很多訊息公家機關或銀行經常會用,剛辦好電話或戶頭可能也記不清楚號碼或卡號 生日換算: 昭和・平成・・・ 暫時地址: 地址是最最基本必備的,就像是台灣的戶籍,下一大步驟 「B.落地第一週」 裡面所有的步驟的起點就是要有地址(旅館地址無法在區公所登記,必須是一個短租之類的住處,之後如果搬家,也必須重新去區役所更新在留卡上的戶籍) 刻  印: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可以接受開戶只用簽名,以備萬一可以準備,台灣刻印便宜非常多! 初期上網: 由於剛剛到日本,沒有辦法正式辦手機門號,建議事先在台灣事先辦一週到一個月的sim卡上網,比較便利又划算 行程規劃: 我預計在抵達日本一週之內找到住處,然後保留一點彈性入職,所以提前10天左右出發,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在正式入職前就先跟海外公司的HR在日本當地碰面,請教一些租房相關的公司補助或保證人等等事宜,很多事情事前在offer package裡面沒有辦法問得那麼仔細 行李打包: 因為找房需要一點時間,依據自己初步規劃,確定自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