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oss ethnographic research

桌前的大會贈書DM開始震動。我瞥一眼,發現B想把壓在底下的鉛筆抽出來,連忙把東西挪開。每當台上講者真摯、敢言、催起全場沸騰,B就振筆疾書。當B開始發表短講,我才發現,B站上舞台其實有點緊張,擊鼓轟轟衝刺的字句有點踉蹌。掌聲響起時,對比今天一天大起大落,資質懸殊的智慧醫療產業講者,我突然發現,中國的演講場也和中國本身一樣,有著和哈佛同步合作的天才,也有著蠻荒幼稚的學會會長,而B以設計師的身份到這種對設計思考一概不知,對設計停留在醫院裝修或美術的蠻荒之地做演講,其實無比特別。剎那間,我看到他孤身一人站在滔滔大軍面前力拔公司大旗舉劍。下了講台,B笑嘻嘻問問我的感想,還很得意拿給我看,這可是他剛寫的手稿,上面逐條撇捺今天的流程和關鍵字。我堆著上揚的嘴角迎接說:「這還可以拍下來建檔。」B就笑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東京第二周角川接力賽

周末除了去超市買菜都待在家裡趕工安排日後行程和採訪問題,這段時間生活密度真是太高。結果弄到今天早上出門都搭上地鐵才發現沒帶採訪問題,又匆匆折回家,好在提早出發沒遲到,看來在東京還是劫難重重啊。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五分鐘快轉的世界文化史

過去幾千年談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藝術」,指的是有審美門檻有權威建置的雅文化(high culture),幾千年來都是隸屬於上層階級和宗教人士的高貴玩意,建築繪畫雕塑音樂....一般人只有逢年過節之類喜慶場合才有機會「看熱鬧」(表演藝術和公共建築之所以重要,其實是因為在印刷媒體出現之前,它是最容易看的熱鬧...還記得希臘戲劇和羅馬競技場嗎)。19世紀國族主義興起之後,又變成國家對外的形象代表,小說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節都是這時候出來的。 工業革命協同資本主義,讓複製性的媒體帶來更多樣化的大眾娛樂,譬如電影、報紙雜誌、漫畫、唱片....這些結合少數族群、民間習俗和類型喜好,慢慢發展出主流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低俗文化(mainculture/pop culture/low culture)的光譜和階級(這也可以解釋現在一些人為什麼要爭吵文言文的大腦架構)。 到了20世紀後半,民權運動、黑人平權、女性平權等等漸漸在世界各地變成普遍價值,社會科學的發展更重視小眾和弱勢階級,也帶來包容力更強的次文化(subculture)觀點。與此同時,大眾文化隨著電視等大眾媒體發展,翻轉變得對社會更有影響力,就出現後現代與解構權威的討論,覺得沒有絕對的權威,每種文化都有其珍貴之處。就在這時候,聯合國等等才開始設置國際公約,保存各式各樣的文化覺得沒有優劣,人類的不同智慧都該保存(譬如比較極端的 A片著作權的例子 )....在這種尊重不同選擇和生活模式的價值觀普及變成新的標準或權威之後,每個人的「生活」即使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才被納入當成一種文化... 日子總是一直在過,但是就娛樂和消費和資本主義來說,文化扮演的角色和社會看待的定義越來越廣。 但是金錢在不同層次的文化討論上是有很大差別的,在「文化藝術」層次,藝術節博物館學院藝廊還是保留了菁英美學評價權力...和巨大的金錢流動。 在大眾文化層次,娛樂陶冶心性其實和生產消費成本直接有關,這點只要看出版史就知道了,直到19世紀,書都還是非常昂貴的,義務教育也才剛剛開始,閒書是非常少的,並不會被當成「娛樂」(變成娛樂之後,維吉妮亞吳爾芙也就開罵了)。 在文化沒有優劣的價值平等層次,事實上,現在明明價值還是有階級的,看非文化遺產最清楚,泰國大家把它視為新興創意產業國,他重視的是有經濟效應可以創造就業的家具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