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泰國.曼谷]空間探訪速記:TK Park和Tha Tian: Where Bangkok City Was Born

 

a.TK Park

今天參訪SHOCK又增一樁,見識到比TCDC更厲害的位於Central World百貨公司頂樓的TK Park @ CentralWorld(Thailand Knowledge PARK)。這個巨大的閱覽中心是一間獨立的機構,百貨公司樓層櫃位將它分類成Edutainment,除了雜誌、漫畫以及堪比地區公共圖書館等級的大量館藏之外,大致可以分成幾區:

1.櫃檯服務區:除了入會和服務咨詢之外,還包含自動借還書系統!
2.東協知識區:東協已然變成泰國隨處可見的未來發展方向,外交部出了圖文東協十國的各種有趣入門,Kit-Kat巧克力可以出東協各國卡通人物包裝、手作雜誌可以出東協各國服飾娃娃編織包,TK Park則有相當驚人的東協十國知識專書閱讀室!
3.靈感啟發區:藏有大量時尚、設計、建築相關圖鑑與攝影集,類似TCDC定位
2.兒童探險區:專為兒童規劃的雙層閱覽室
3.多媒體使用區:重點是這裡和圖書館不同,會光明正大提供電動,並且還會舉辦動漫影展!
4.音樂影音區:除了大量樂譜、圖鑑、按照管樂、弦樂、歌唱等分類的藏書以及相關音樂雜誌之外,電腦還內建了相當驚人地聆聽資料庫,最酷的是真的有人直接在裡面練吉他!現場還有電子琴可以彈
5.電腦學習區:包含大量應用軟體教學影片光碟、程式語言以及iPad APP開發等學習書
6.寧靜自修區:相對隔離的閱覽空間,搭配巨大的桌面可以用

先前採訪曼谷重要文化據點The Reading Room, Bangkok的時候,聽到他們推薦TK PARK還半信半疑,到了現場才真的覺得整體氣氛和TCDC完全不同。除了大量的學生在裡面自習之外,親子檔、文青、中年人、雙手捧一大堆時尚雜誌的婦人⋯⋯族群組成相當多元,相較於TCDC的菁英氣息,這裡更有針對不同使用者進行空間規劃設計的用心。

先前聽曼谷在地文化人談TCDC認為太貴,只服務特定族群的時候有點衝擊。TCDC的學生年費是600,外國人年費要3600,外國人第一次拜訪憑護照可以免費進入一次,之後若是要進入就一定要加入會員支付年費。

相較之下,TK PARK25歲以下或65歲以上一年100,成人200,有護照非泰國公民是年費400。單次造訪可以申請1 day pass,一次只要20元!真的是相當親民。

造訪官網之後,才發現原來TCDC、TK Park和整合全國國立博物館的National Discovery Museum Institute (NDMI)三個都隸屬于泰國總理直轄的知識管理與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分別針對不同的使用族群與專業分野提供服務。這下不得不舉雙手投降,誰來趕快研究一下泰國的公共文化政策啊!這已經不單僅是設計/創意產業發展優異的表面現象了。




b.Tha Tian : Where Bangkok City Was Born

今天另一個驚為天人的是暹羅博物館(Museum Siam),這真是一間放諸全球完全不遜色的超棒超好玩展館,從考古時代一路介紹到冷戰後的當代曼谷,透過東南亞的互動還有泰國昭披耶河流域的變遷談到大城與曼谷的興起,重點是可以互動操作可以玩的電動遊戲化的、可以看的、可以操作的內容多到超乎想像,真的每個展間都要玩的話可以待上一整天。

起初,是在書展發現暹羅博物館出版攤位,發現他們出了一本至今為止見過泰國最棒的博物館書,觀念當代、設計時髦、閱讀有趣而且全雙語!讓人對暹羅博物館充滿好奇。這次造訪才發現這本書應該就是暹羅博物館常設展的總集篇。展館完全不輸他們規劃的出版品,不,應該說就是因為有這麼屌的展館與策展概念,才會出現這麼帥的書吧!

因為出門得晚,匆匆看完常設展之後,才想到一路上都沒看到海報刊登的特展「Tha Tian : Where Bangkok City Was Born」。一問櫃檯,才發現原來特展設在咖啡店後方另外一棟展間。逛完之後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暹羅博物館位於臥佛寺旁,一路走來都在施工蓋捷運,當我逛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這個曼谷河岸展其實是因為官方希望激起在地意識策劃的特展,直接連結到曼谷最後淨土舊城區的都市開發議題!

相較于暹羅博物館常設展,這個展覽本身雖然小巧,但是完全不馬虎。故事要從Ayuttaya大城時代在曼谷現址河口興建古堡談起(這個古堡的星型結構和熱蘭遮城如出一轍,展出照片說現在越南還有一座保留相當完好),裡面還可以看到巨大關公在昭披耶河大戰夜叉王的早年泰國特攝片。這個河口地帶等同於現代曼谷—泰國文化的起源,最早的西方流行、最早的科技引進、最早的大眾運輸⋯⋯一切都發生在舊城區。這和艋舺、大稻埕如出一轍。

當初我還狐疑為何開發的魔掌集中在下游,臨河的巨型跨國酒店櫛比鄰次興建,卻沒有染指舊城區。如今隨著捷運開發,大皇宮週邊的舊城區其實已經有許多包上鐵皮或者已經開始拆除,搭公車經過中國城一路進來,感覺相當怵目驚心。現在看到這個展,確實也會跟著一起憂心若是舊城區也變成和中央商業區一樣捷運和超級購物百貨商場共構的區塊,在地紋理和老屋群會被破壞或抹除到什麼程度。

策展單位只有掛上暹羅博物館,但真的是非常想認識策展小組啊。對照先前看到2012朱拉隆功大學國際建築學程聯合紐約New School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舉辦的河岸田調工作坊,更是好奇,不知道他們文資、空間、以及社區營造專業彼此之間是否有聯結。展覽尾聲處,看到他們對於捷運開發提出的諸多問題,立刻讓我回想起台灣為華光、為社會住宅、為都更努力的朋友們,亞洲許多國家面對的問題都是共通的,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對話參照的座標,這是那麼熟悉、不安,但又讓人興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花卷]從宮澤賢治記念館到世界文化大戰

注意玻璃門上的警告牌,這間記念館會有熊從森林來參觀。 本來來花卷是來逛一個小小的Art Brut美術館 るんびにい美術館 (這個小展兩位作者都以災後作主題,非常驚訝。我很喜歡 水沼久直 的作品,用色的想像力真的是非比尋常),沒想到是宮澤賢治老家,大概就像前天逛 塩釜長井勝一美術館 沒想到會遇到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 宮澤賢治紀念館鄰近是一個博物館群,主要分兩區: 一區是花卷市博物館(現在在展北齋漫畫展)和宮澤賢治童話村(應該是遊樂場性的展示學習遊戲空間,我沒空進去看)。 另一區是山上一小片森林包圍著 宮澤賢治紀念館 和 宮澤賢治伊哈托夫館 。兩個館中間有著森林步道和根據宮澤賢治生前的設計圖打造的兩座花壇。再深入一點,還有 新渡戶稻造記念館 (這位很早期的世界人、農學家、教育家和台灣很有關係,曾在日治時期來台灣任官,對台灣糖業有重大影響)。

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小探美國AS220

(全文首刊於 《台灣建築》2015 2月號 ) 大概因為這期有藤森照信談丹下健三的演講整理,博客來相當熱賣,有機會的朋友們可以找來讀讀呦。 如今台灣政府討論「文化空間」的時候,多半打著「創意經濟」的口號追求營利收益,卻無創意經濟的實質,對於建構上下游產業鏈完全沒有任何具體對策。進而引發「觀光地景」以及「文化資產出租」兩種現象。松山文創園區、台中歌劇院、古蹟標租⋯⋯問題已經一一讓人難以忽視。 那麼,我們該往哪裡前進呢?讓我們看看全球最強的在地型文化空間 AS220 的例子。 任何文化空間的成立,背後都必定有一個基本的價值目標。由於當代的文化從狹義的「文化藝術」延伸拓展到社會學廣義討論的「人類所有的精神與物質活動產出」,對於文化的定義也受各個地方的社會、經濟、政治現況影響,出現許多認知上的落差。因此,想要討論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我們一定得從背後的動機,也就是主事者的「文化決策」開始談起。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判斷這個文化空間的成效符不符合原本的目標。更進一步,也才有可能討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 兩套不同的價值系統 製造業外移、失業率升高、全球化經濟分工促使許多工業國家政府必須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為了解決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創意經濟」被視為諸多解決方案之一。許多國家都以英國工黨於1990年代末提出的「創意經濟」作為模範,希望效法英國政府的政策方向與產業發展模式,台灣也不例外。 工黨上台後,面對製造業崩解、產業出走的處境力求轉型,開始盤點全國產業結構,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盤點報告(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確認英國的在地產業狀況之後,才確定要發展創意產業。所謂產業,指的是具備上下游生產鍊的整體生態系,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行銷物流全盤都必須包含在一起思考,這樣才有可能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然而,當我們回顧英國提出的報告,我們會發現「文化多樣性」並不在產業報告的關心範圍。此外,以報告中的音樂項目為例,特別註記教育與訓練如同購買樂器,並不包含在「總產值」、「消費者支出」甚至「就業人口」的統計範圍。這似乎可以解釋,在經濟發展導向的產業路線中,推廣教育不能作為「產值」,反而算是開銷與投資的「支出」。白話的說法就是:推廣教育要花錢,沒辦法創造真正的產值。

[譯]田村隆一,〈沒有話語的世界.歸途〉工作筆記

全詩請看 這裡 。   1 一句斃命    〈歸途〉 這首詩最難翻譯的其實是第一句。它是口語,是一句獨立的話,就像格言,或者像引言一樣,讓人想要替它前後加引號。而且因為後面出現第二次節奏覆唱,翻譯解讀的方式會影響整首詩的詩意。非常恐怖。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還原成標準日語該是: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言葉なんか = 語言這玩意/說什麼語言不語言( なんか 帶著無足輕重輕佻隨意的口語語調)   這句沒問題,但是 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就難了,會出現歧意。おぼえるの的「の」把這個句子名詞化,這裡出現一個詮釋的轉折。這時名堂就來了。   2 斷句機關   [pattern A]   我們把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去掉口語,寫成更書面體,句子會是: 言葉を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把なんか轉成を)   言葉を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的 の 是動詞子句名詞化,在這裡指稱的是前面「言葉をおぼえる(學習語言/學會語言/記得語言)」這件事情,ではなかった是過去否定,   所以是:(我)沒學過語言/不記得語言。   自此可理解成:我不會說話 ,但是我真實在 。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這時候我們再把先前口語感的なんか等等配件還原回去,句子增加強調感,   會變成:語言這玩意(我)沒學過/語言這玩意(我)不會。   延伸更通順可翻成:語言我實在不會。   回到原句口語腔調的話,就是:說話我實在不會。   [pattern B]   可是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其實可以用另一種方法斷句解釋,加個逗點變成: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這時候我就吐血了,究竟 の 指的是: A.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 の ではなかった(前面pattern A的翻譯, の 指的是學習語言/學會語言/記得語言這整件事)   還是 B.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 の ではなかった( の 單指學習/學會/記得,和前面語言這玩意這句話斷開, の 變成有一點 もの 的意味在)   如果是B,就可以把句子轉成: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ものではなかった( ものではなかった 會變成另一種強調語尾,帶有「不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