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本.神戶]專訪KIITO神戶設計創意中心速記



【公共空間 x 體驗設計 採訪速記】

今天採訪完KIITO(神戶設計創意中心)。果然就算放在全日本也極其稀奇。神戶市政府跟國家買下港邊百年歷史庫房改為創意中心,而且在專業委員會審議階段就提出服務對象不是藝術家或設計師這些專業者,而是整合全體市民,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創造性,由市民角度來設立創意中心。

審議建議之後,由各方單位投案,最後由現在的經營企劃勝出。現在委管經營單位是由三個組織共同組成,由神戶市政府提供活動與修繕經費每年八千萬日幣,管理三年半。三個經營組織分別為館長芹沢高志的P3management(專業藝術策展公司)・副館長永田宏和的iop都市文化創造研究所(有許多社造專案經驗的空間規劃顧問公司,企劃主體)和神戶商工貿易中心共同事業體(算是工商協會吧,主要負責KIITO租賃空間營運管理)。

這棟建築建於1927年,過去是生絲出口品管中心。2008年神戶加入UNESCO創意城市網絡之後將這裡改自成新的創意據點,提供展演場地和進駐空間。 從市中心三宮車站走過去大概10分鐘,近海,周遭都是海關倉庫,很有駁二一帶氛圍。

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的創意都市網絡(這個得調查一下到底有啥好處,因為今天接待的工作人員說不出來)之後,陸陸續續有許多整合的措施出現。譬如市政府經營的design hub鼓勵創意產業領域工作者登錄資料與作品集,進而媒合資源和人才。市政府的創意城市行銷和傳統的拼觀光很不同,因為和鄰近京都大阪兩個歷史悠久的都市相比,神戶完全沒有話題。所以轉由設計這個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工作方式切入。此外,日本知識界有部分的人在觀念上很早就進入不同階段,「設計」早就已經不是強調產品或平面設計這種層次,而是一種更實際落實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方法論。

為了具體將KIITO想要推廣的價值推廣落實在生活層面,在開館一年半之前就開始工作坊形式的長期專案(每期十堂課,2個月),內容從實際規劃未來KIITO內部的公共空間、防災的家常配備規劃提案、到發展專案形態的體驗設計活動原形,相當多元。這些原型後來經過專業者改良,有許多具體實踐變成KIITO的活動,我們看到針對高齡化議題的跨齡交流咖啡、兒童癌症醫院的生活空間規劃、針對兒童的設計與社會體驗工作周(包含飲食、建築和設計,飲食組的兒童直接和在地名店合作學習下廚,建築組的兒童要替飲食組的兒童設計餐廳,設計組的替店家設計宣傳品和招牌等視覺識別)、帶領外行民眾進行編輯工作坊從內容企劃一直到印刷流程作出個人媒體,或者針對陷入瓶頸的年輕設計師進行工作坊對設計師這職業重新進行再設計、或者防災求生親子夏令營……

一切活動與空間使用方式都不是松菸或華山那種開店營運收錢邏輯。神戶這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都市網絡的城市是這樣在作閒置空間活化,想像的是未來的生活。就算東京也沒看過這種先進成果(過去提過的仙台媒體中心也是超強的另一典型)。

企業合作方面,無印良品進駐成立生活實驗室舉辦工作坊,並把Found MUJI計劃帶到神戶和在地一般人共同執行。這是無印第一個和公部門合作的進駐計劃,不僅設置常駐企劃工作室,還針對神戶日常俗民生活進行在地考察策展。

此外,負責生活實驗室的高橋先生也以無印身分協助神戶在地全日本第一座小兒癌症醫院規劃室內所有生活用品與家具,讓這些小朋友更有日常家居感,不會感覺身在醫院,而無印也以生產成本價提供。現在他每周二三在東京作產品設計,其餘時間則和神戶策劃新的有趣企劃。

KIITO進行的工作坊型專案有些結束後甚至建立專屬的網絡和社群,不停每月有聚會繼續運作。相形之下,東京的設計機構譬如有名的像21_21 design sight這種美術館型收門票的,就算三宅一生加安藤忠雄,看起來反而超級落伍,屬於追星買帳的文青、富人階級和老舊的美術館策展邏輯。

KIITO的空間相當大,但是又以工作坊為主要核心運作,這讓他的定位和展館很不同。雖然也提供外界租借空間舉辦活動,但現場感覺不太到商業氣息。不僅無印的生活實驗室完全沒有商品,四層樓的館內只有一個交誼的咖啡店,完全沒有任何店家。辦公室樓層出租給許多創意領域的新創小公司,但是因為神戶另有育成中心,所以這裡並沒有特別針對進駐單位提供扶持和資源。這可能是稍嫌可惜缺乏配套的部分。

日本創意都市網絡:http://ccn-j.net/
神戶design hub:http://www.kobe-designhub.net/register/

(感謝思想地圖專案補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東京第二周角川接力賽

周末除了去超市買菜都待在家裡趕工安排日後行程和採訪問題,這段時間生活密度真是太高。結果弄到今天早上出門都搭上地鐵才發現沒帶採訪問題,又匆匆折回家,好在提早出發沒遲到,看來在東京還是劫難重重啊。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五分鐘快轉的世界文化史

過去幾千年談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藝術」,指的是有審美門檻有權威建置的雅文化(high culture),幾千年來都是隸屬於上層階級和宗教人士的高貴玩意,建築繪畫雕塑音樂....一般人只有逢年過節之類喜慶場合才有機會「看熱鬧」(表演藝術和公共建築之所以重要,其實是因為在印刷媒體出現之前,它是最容易看的熱鬧...還記得希臘戲劇和羅馬競技場嗎)。19世紀國族主義興起之後,又變成國家對外的形象代表,小說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節都是這時候出來的。 工業革命協同資本主義,讓複製性的媒體帶來更多樣化的大眾娛樂,譬如電影、報紙雜誌、漫畫、唱片....這些結合少數族群、民間習俗和類型喜好,慢慢發展出主流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低俗文化(mainculture/pop culture/low culture)的光譜和階級(這也可以解釋現在一些人為什麼要爭吵文言文的大腦架構)。 到了20世紀後半,民權運動、黑人平權、女性平權等等漸漸在世界各地變成普遍價值,社會科學的發展更重視小眾和弱勢階級,也帶來包容力更強的次文化(subculture)觀點。與此同時,大眾文化隨著電視等大眾媒體發展,翻轉變得對社會更有影響力,就出現後現代與解構權威的討論,覺得沒有絕對的權威,每種文化都有其珍貴之處。就在這時候,聯合國等等才開始設置國際公約,保存各式各樣的文化覺得沒有優劣,人類的不同智慧都該保存(譬如比較極端的 A片著作權的例子 )....在這種尊重不同選擇和生活模式的價值觀普及變成新的標準或權威之後,每個人的「生活」即使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才被納入當成一種文化... 日子總是一直在過,但是就娛樂和消費和資本主義來說,文化扮演的角色和社會看待的定義越來越廣。 但是金錢在不同層次的文化討論上是有很大差別的,在「文化藝術」層次,藝術節博物館學院藝廊還是保留了菁英美學評價權力...和巨大的金錢流動。 在大眾文化層次,娛樂陶冶心性其實和生產消費成本直接有關,這點只要看出版史就知道了,直到19世紀,書都還是非常昂貴的,義務教育也才剛剛開始,閒書是非常少的,並不會被當成「娛樂」(變成娛樂之後,維吉妮亞吳爾芙也就開罵了)。 在文化沒有優劣的價值平等層次,事實上,現在明明價值還是有階級的,看非文化遺產最清楚,泰國大家把它視為新興創意產業國,他重視的是有經濟效應可以創造就業的家具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