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10:30下機,轉搭巴士到市區換地鐵轉眼已經13:00。車上和丹麥文學少女聊當代詩人,丹麥散文詩似乎很有趣。承蒙大善人彭祖强接風,得以快速扒完馬來西亞飯盒就趕快跟Bristol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永續規劃環境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l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s)的Buser博士網路會。
他手邊現在三個計劃都可以和台灣做些對照:
Cultural Activism
英國政府先前比較有錢,Bristol市議會甚至有專人和藝術家工作協助藝術家作合法squatting。其中草根空間營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參見進駐舊警察局的「The Island」,由專門洽商地產商、在地社區共同進行廢棄閑置空間活化的單位Artspace Lifespace營運(背後應該也是像NFASP之類由Art Concil支持)。根據Buser博士說法,現在政府沒錢之後很多類似空間都被改為出租空間。進駐單位被逐出,雖然不是直接仕紳化,但也顯示出依靠公部門資源的營運方式完全不永續。相較之下,旁邊進駐消防局的單位「The Creative Youth Network」比較有錢把建物買下,就沒有受到波及。
不論研究顯示暫時性空間對於將危險地域改造成大家喜歡去的公共空間多麼有幫助,對於塑造在地認同多有影響,到頭來地產的所有權才是永續與否的關鍵。這樣就覺得空間學術研究和社會學一樣都是敲邊鼓的工作,真的要經營,就是要把地產弄到手。Banksy故鄉Bristol算某種聖地,有耕耘社群的the People’s Republic of Stokes Croft,政府甚至經營街頭塗鴉藝術節,城市周邊相關也有很多更挑釁的非法運動團體。但是想要穩健發展,看來完全無法信任公權力。
Foodscape
這個計劃操作的內容台灣朋友們會覺得相當熟悉,結合都市農耕、烤麵包接力和藝文園遊會捲動社區和相關周邊團體。
比較可以關注的是合作的團隊:由藝術家Paul Hurley結合提供弱勢族群數位服務與教學的NGO「Knowle West Media Centre」共同策劃。在地耕作社群「Edible Landscapes Movement」捐食物,食物銀行「The Matthew Tree Project」社群操作,在暫時性空間舉辦園遊會。市政府原本有支持,現在似乎也改成出租空間。
Designing Hopeful Worlds
這個正在跟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申請補助的計劃和都市型的大地遊戲有關(現在紐約和日本也看到好幾個案例,而且都是商業公司)。透過公部門補助,把這種社會交流性格強烈的活動結合老人和婦女運動、弱勢青少年相關社群來作都市遊戲。合作的公司包含:Blast Theory、Splash & Ripple、Warren & Mosley。Buser博士還特別提到另一間公司叫做Slingshot在Bristol現在非常有名很難接觸到,遊戲公司都很忙,還有一個活動「playable city Watershed」。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和Arts Council兩個單位掌控的預算其實相當驚人,這和學院研發還有都市空間經營相當有關。我不知道我可以追到什麼程度,盡人事聽天命。很多想知道的事情好像都像是必須寫小論文才有可能整理出脈絡和結果,該怎麼聚焦才好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