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繞了Vilidge Vanga:d下北澤(我看壞掉的霓虹燈就是這樣寫)。一圈一圈在書、背包、自拍的女生小團體、筆記本、內搭褲、廣告螢幕、音響透出的流行歌、翻譯法國漫畫、狗型填裝瓶、巨大手寫POP、母子檔、從天而降的試讀本的萬花桶裡踱步。就生活雜貨而論這裡大概是有地下社會fu的屈臣氏,以文藝消費來說大概是光南加雜誌瘋加新崛江再打八折。一層一層資訊像斑斕的串珠門簾那樣揭開,低頭地板標示『這裡就是你的舞台』,抬頭天花板又有店員手繪全開海報漫畫推薦,像社辦,像到朋友家興奮開箱,什麼寶貝全部都翻出來。但我並沒有在逛街。
就算翻完桂正和 x うしじまいいにく x 竹谷隆之的漫畫色色體位對談也是心不在焉,頭殼就像剛除完毛的大型犬一樣心情複雜又害羞。我要集中,我要知道發生什麼事,方才訪談究竟是怎麼回事。或許就是要離開B&B那樣雅痞的空間回到像超市一樣爆炸的商場我才好不容易恢復神智(話說剛才一路走來就是兩間果菜超市拼場黃昏大特賣)。我並不是生性髒亂,但這樣狹小,這樣的親密感確實讓我比較進入狀況,就像彈珠台上滑入邊溝的彈珠那樣,就算晃動機台也改變不了未來。大概是年紀,我想大概是年紀。這兩天無論是創業經營作者經紀尋找新商業模式的佐渡島,還是擔任閱讀策展人建立獨特工作模式的內沼,都和我同年或只差一歲。雖然見面前並沒有任何預設,但實際談話感受身上的氣,後座力真是比我想像強大太多。台灣同世代,華人同世代,或歐陸同世代站在什麼樣的資源和背景上思考呢?有人已經站在完全不一樣的高度在想事情了喔,大家快看!內心有股很強烈的衝動和危機感和興奮和競爭意識,只是當面沒有辦法表現出來。我是恐龍型的神經,反應傳輸會有時差,但不冷感。這不僅是賺多少錢擁有多少資源的落差,是一種台灣好像許多事情慢慢僵化老死大家卻認命過小日子自以為瀟灑的落差。不僅自願服輸,而且還死的不明不白。
兩年前開始長旅,我對路上遇到的年輕同輩就很感興趣。原本我並不是喜歡旅行流浪的人,對市面吹捧的壯遊也抱著很大疑問,但我對旅行最強烈的感覺其實是比較和對照。不是嚮往國外,更接近遠古以來搬有運無的交換。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和同輩並列會對一個人產生最大的影響,年紀大資歷多感覺比較理所當然,年紀小出類拔萃又距離太遠太天才(譬如最近讀到成立社會企業在全世界各地開發中國家推動教育的日本大學生稅所篤快)。只有看到同年朋輩才會真的受到刺激。不論是意氣風發的傲慢還是細膩強固的個人哲學, 親自在旁觀察完全不一樣。
看著一張張店員們細心貼在成疊書上的推薦文,上面寫著「適合想要大哭一陣的你」、「看了XX系列會想要去鎌倉,看OO就會想去京都」、「這本書絕對不適合男生看,女生隨著年紀變化以後再回來翻,或許又會為裡面某句話印證自己的生活感到心動吧」……這些推薦不是審美型的評論,不是多麼藝術多麼有文化多麼傑出,是非常草根的、喜歡和分享的直覺。就在這時候,我才赫然發現為什麼我會覺得這裡像社辦,像去朋友家,就是因為這種沒有門檻欸欸我跟你說的共同感。不需扮演老師,不強調品味,為自己的私心與暢銷尋找解釋的裡由,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回應……時間又倒轉幾格,我回到下午內沼和山內的對談。他們兩位都不是從書的內容和社群切入,反而是從「怎麼讓讀書變成一件很潮很好玩的事出發」,從設計活動和物品開始……我想起內沼颯爽飆出的一段話:「我關心的不是企業,是文化。就算紙本書的出版業全部倒閉垮台,只要創作者和讀者還在,有媒介可以讓文化繼續往下傳,那就好啦。」
能這樣肯定說出自己真心相信的事情,這就是帥。
內沼晉一郎:不管什麼時候看他的個人書籍概念品牌numabooks,那些企劃經歷和個案都像奇觀,從預約制留言書店展(逛書店要收門票!),到讀書午茶套餐。推薦大家瞧瞧書臉(不是臉書喔,用問券替你規劃一年閱讀,你不知道你會買到什麼書)、書貓、和經典產品文庫本明信片。現在和日本老牌電子書出版公司VOYAGE合作最新企劃網路雜誌dotplace,企圖呈現業界未來編輯創新的具體個案和方向。未來更要拆散雜誌讓它變成平台。
山內康裕:manganight這個平台讓看漫畫變成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一種人際交流活動,從分享型的漫畫之夜工作坊(大家依照主題帶自己喜歡的漫畫來交換,從交朋友慢慢推展到閱讀),到漫畫界的最新媒體前線聚會manga innovation cafe(齊集漫畫家自製電子書到初音ミク歌劇秀等創新媒體製作人對談)。根據山內的說法,現在科技落差不在於年齡,而在於城鄉,日本至今還有一些地區完全沒有網路(!)。對於鄉下人來說,看到都市人進行文化活動是難以介入也無法理解的。隨著動漫振興地方經濟的風潮越來越普及(更多請見),接下來他們也會開始往鄉下的區域都市展開新的文化活動。
左為山內先生,右為內沼先生。臨行準備戰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