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5 中國的形成》,岡本隆司

  第一次閱讀這樣用社會、經濟、同時期世界史、以及華夏區域多元文化視角組成的近代中國通史。在有限的篇幅中,寫法和切入選擇的視角都很有趣。出版理念相當動人,但也非常可以理解最終第五冊只能出版繁體版的理由,尤其是最後一章清朝結束至今的段落。當我發現看完全書掩卷時,好像可以和作者一樣用一種站得更遠的社會框架視角看當今的統治與局勢,覺得真的是「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史之外,對多元價值的關照可以這樣潤物無聲,讓人微微顫抖。 全五冊有幾個核心架構貫串: 1.中國是一個演變的名稱,指涉範圍一直變化,不直接等同於當今的漢民族國家。 2.中國只有1/4在東亞,現今指涉的範圍是從中亞邊緣到東南亞海洋文化邊緣交界的這塊區域。 3.這塊區域長期是多文化多政權並立發展,一旦需要跨文化聚合成一個整體,通常是基於各地保留彈性與尊重原本地方統治制度。一旦統一性的剛性制度出現,從秦到清中葉都會加速政權崩解。清代初期拓展疆域本身是一個意外,無力直接管理,反而因為尊重多元勢力維繫了穩定。 4.古代中國核心的古典國家制度和歐洲與日本最大不同是沒有居於皇帝與一般百姓中間的領主階級。長期由任官的上層貴族-士大夫與下層的鄉紳地方勢力做連結。和歐洲與日本不同,這群人無權據地為王拒絕中央政權索求。 5.缺乏中間階級的歷史發展使得中國即使出現行會,也難以基於共同利益組成政治團體,進而發展出近代資本階級發展代議政治,成為當代中國和許多西方法制格格不入的基本價值背景。 6.為了維繫自保,中國出現另一種橫向的人際網絡,本系列稱為「幫眾制度」,由科舉的師徒、各世家宗族聯姻的結盟,還有脫離戶籍流徙到新拓地的自衛民團與秘密結社等等組成。然而近代理解的儒家宗法家族概念是宋朝之後才因為避免家產分散繼承權破碎,喪失社會競爭力才開始發展的。之前中國普遍的家族與戶籍型態並非如此。 7.氣候變遷、國際地緣政治、財政、賦稅、戶籍以及長期缺乏全國通用的貨幣都是過去學校讀書死背變法教科書沒能好好說明的重要變因。以國際關係來說,譬如三國吳或南朝這些政權都曾以獨立國家身分,和北方政權各自經營不同的東亞外交體系。在經濟財政方面,最驚人的是中國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沒有全國統一的貨幣系統,各地各自發行只有限定區域內通行的銅錢,而像兌換基準國際貨幣一樣,在國家上層以白銀結算匯兌,再轉到不同區域使用。不同區域可以經營獨立的國際關係,發行不同的貨幣,這些都相對顯示出

《Privilege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西莫斯・可汗

Privilege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Shamus Rahman Khan 西莫斯·可汗   《特權》整本書的核心理論建立在Bourdieu的概念上,如果有一點文化資本內化,尤其是身體記憶的重要性的概念,再讀應該會更清晰吧。 第三章提到一個重點,關於菁英學校的「規訓」。一方面入學會貶低淡化學生過往的有錢白人家世,讓這些條件不成優勢,反而壓抑特殊性,把這些富家子弟培養成可以遊走不同階級的「(偽)一般人」。但是一方面也讓女性有色人種中產階級學生必須認同甚至屈從校園的運作規則。如果個人意識自己的內在身分,不認同傳統性別,或保持距離顯示抵抗,質疑學校塑造的世界觀的話,也需要掙扎。最有趣的是非白人入學多半不覺得自己真是萬中選一,只是幸運,而白人多半認為是自己努力理所應當。 或許這就是作者自己也正身在其中的矛盾。想要向上流動功成名就,和抵抗社會潛規則的限制追求相對平等(而非只是表面多元),這兩件事是否無法並存呢?這本書只能用民族誌方式把聖保羅校內的運作拆借給大家看,但並沒有辦法更進一步提出行動方案。作者的問題意識與結論有二:1.「更多元、更開放」不等於「更平等」。2.當代的菁英和傳統仰賴出身背景的菁英基本上在「從容與接受文化多樣性這部分與過去不同」,並藉此隱藏自己的既得優勢,但是出身背景與種族性別依舊牢不可破。 這本書翻譯英語複雜語序的時候,有時候會搞不清楚句子的主語是誰。不過因為它民族誌的屬性,在描述各個案例的場景和對話時,套用很多流行語或俗語確實讓整本書的調性變得更加生動。 很多豆友都有提到專有名詞和術語的問題,我只想針對最主要的核心「淡定」說幾句。原文用的是「ease」,我想了很久,覺得「從容不迫」的「從容」好像比淡定更直覺一點,這個詞確實不好翻,在本書中又覆蓋太多概念。從「見世面」所以對於高級與低俗都不大驚小怪,到「沈穩」面對壓力或者超負荷學習量不顯露出自己疲憊或急躁,到「自洽」面對尷尬、出櫃或者階級差異,選擇融入而不是對抗,在環境中處之泰然。這些全部都被打包成一個,有點太包山包海了。 以下列幾個問題討論: 1.當作者描述這些學生們即使出身中產,卻還是大多把成就歸功於努力,對於校內職工的階級身分不敏感的時候,我在想,這是不是因為這些孩子從小長大的背景並沒有語言可以描述解釋這種現象,所以用了比較簡化的方式思考呢? 2.更進一步,當最後一章討論校園教程鼓勵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