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4的文章

未來同樂會——全球在地創意基地考察

一、世界上根本沒有文創 說到台灣當今文化發展,可以說是一團混亂。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文創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文化產業/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y)、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 ⋯⋯ 台灣在名詞上的曖昧與混淆,其實對國家整體發展造成很多傷害。不僅讓人搞不清楚文化藝術和文創的關係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大家該往哪裡去?整體有限資源如何有效分配?也變成迷糊仗。我們看到流行音樂產業拿補助廣受抨擊,看到以經濟效應和產值評估藝文團體的矛盾糾結,為什麼會如此,還是必須追本溯源,從定義開始。 當我這幾年陸續前往世界12國走訪100多個機構、展館與活動之後,我想可以從全世界的現況概略將文化發展相關營運單位分成兩大類:A創意經濟、B文化教育。 A創意經濟 創意經濟的代表,大家通常會舉英國1997工黨發展推廣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作為例子。顧名思義,創意經濟的目的是「經濟」,也就是發展真正能夠獲得收益、增加就業機會的相關領域。英國以投資核心新興產業、創新產品內容與行銷方式,以詳細統計提出產值總量與全球地理分布數據,讓保守黨信服工黨可以不用搞資本產業累積的老路線而可以振興經濟發展。 工黨上台之後開始盤點全國創意產業產值,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盤點報告(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才確定新的經濟發展方向,用全面的數字證明並調整經濟路線。我想到日本仙台設計學校也是如此做基本功,盤點在地就業人口結構之後,才確定仙台要針對內容產業進行在地人才培育。 台灣?有任何人做過任何可信的調查嗎? 我們可以舉1998年報告中 音樂產業的調查PDF全文 做例子。 看看報告,我們發現有幾點值得進一步提問。報告中唯二提到的音樂類型是搖滾流行和古典(主要呈現於現場表演的收益),因為他們夠大,因此其他民俗、爵士、實驗等等都不在列,或許間接顯示的是文化多樣性並不在產業報告的關心範圍之中?另一個問題是,在附註當中,教育與訓練如同購買樂器等等,並不包含在「總產值」、「消費者支出」甚至「就業人口」的統計範圍。因此我們是

思想地圖計劃:公共空間使用與在地獨立刊物訪查心得

這趟旅行非常漫長。 由於去年分別申請到兩個主題不同的專案計劃,採訪的行程因而延長到兩百多天,因此我不是以主題來分別進行,而是直接搭配行程安排,沿路針對各自的主題進行採訪。 想要做一次好採訪,事前的累積其實並不遜于採訪現場本身的問答,因此整個過程變得非常疲倦。壓力極大。到了後半段,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餘力休息。在採訪的日子之外,連上街都提不起勁,往往待在旅館裡面準備下一個採訪功課。貧窮旅行的預算憂慮,加上難得獲得機會想要盡可能善用時間的野心,讓整個人變得憔悴不已。 出國長途旅行採訪這算是第三次,2012夏天、2013夏天、2013冬天,步調和節奏都很不一樣。過去打定主意旅行一定要有主題,後來延伸變成旅行希望可以有工作累積不用自己開銷,再變成旅行就是出任務,這個過程比我想像還要沈重許多。 然而收獲也是遠超過預期。當自己眼見為憑,真正看到第一手的狀況,對於自己該相信什麼,該堅持什麼似乎也更清晰。在這段過程中,直接接觸到許多創辦人、理想家、主席、總監、總編輯⋯⋯也讓我對於人的姿態與性情有了更多可以參照的座標。究竟誰是虛張聲勢?誰是妄自尊大? 誰是仗勢欺人?誰是不卑不亢?台灣似乎很小,但是站在高處觀察,也會發現我們可以扮演的角色並不如想像中卑微。 這次旅行的出發點始於這幾年來關注都市議題,還有對於獨立出版/獨立雜誌的愛好與興趣。隨著探訪的範圍擴大,我關注的重心也隨之改變。過去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喜歡的是刊物的編排風格、主題和特殊性,但是隨著接觸的對象增加,關注的角度慢慢偏向製作刊物的意義、流通的影響力、以及刊物本身扮演的角色。聚焦的不再只是美學,更涉及到社會、經濟以及公共性。當我觀察公共空間,我的觀照角度也有很大的變化,除了營運特色和組織自身如何達到財務獨立之外,我發現我更在意的是它能不能散播或促進未來的價值。這樣說似乎有點誇張,但是透過參訪過程中接觸到的出類拔萃的一些個案,真的讓我覺得充滿希望。世界上果然不僅只有讓人無奈的現實邏輯,還有很多值得奮鬥的價值值得努力。 說實話,面對這一兩年來台灣的變化,真的讓人覺得這個島嶼沒有未來。不單僅是文化工作本身的侷限與封閉,社會整體的氣氛更是讓人起疑。真的可以在這裡學到任何東西嗎?努力之後會有任何累積嗎?是否一切都是徒勞與消耗?出外踏察,一方面是替台灣尋找值得借鏡的對象,其實另一方

2014冬季訪察單位

[漫畫出版] Drawn & Quarterly (蒙特婁) World War 3 Illustrated (紐約) Futuropolis (安古蘭) La Revue Dessinée (安古蘭) [獨立 出版/在地媒體] MONO KULTUR (柏林) G reenz.jp  (東京) [展場與獨立書店] ONLY FREE PAPER (東京)創辦人 火星之庭 (仙台) STRAND BOOKSTORE (紐約) Printed Matter (紐約) Little Paper Plane (舊金山) Owl Cave Books (舊金山) City Light (舊金山) Books Inc (舊金山) Librairie Drawn & Quarterly Bookstore (蒙特婁) Librairie Le Port De Tête (蒙特婁) Librairie Renaud Bray Inc (蒙特婁) Bookmarc (紐約) Brooklyn Art Library (紐約) MOMA PS1 (紐約) Lucky Eddie Hagaa (奧斯陸) Comic book library: Serieteket (奧斯陸) Spøk og Spenning (奧斯陸) Outland  (奧斯陸) Motto (柏林) Do You Read Me? (柏林) Renate Comic Library (柏林) Grober Unfug (柏林) Pro QM (柏林) Artwords Bookshop (倫敦) [藝術節] 42e Festival de la Bande Dessinée d'Angoulême (安古蘭) The SICK Festival (布萊頓) [文化機構與公共空間] 仙台メディアテーク (仙台) KIITOデザイン・クリエイティブセンター神戸 (神戶) Kadist Art Foundation (舊金山) The 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 (蒙特婁) NYU - ITP

2014公共空間與草根出版相關訪察單位

[文化/藝術/ 在地出版] ペヨトル工房 (東京) 今野裕一 荒蝦夷 (仙台) クナウマガジン (帶廣) R & S Media (紐約) World War 3 Illustrated (紐約) MONO KULTUR (柏林) G reenz.jp (東京) [展場與獨立書店] Poster Hari’s Gallery (東京) Parabolica Bis (東京) TACO CHE (東京) 店長 numabooks/本屋B&B (東京) 出版策展人内沼晋太郎 manganight (東京) 社群介入與漫畫活動策畫山内康裕 ONLY FREE PAPER (東京)創辦人 Booklet Library (東京) 創辦人 UTRECHT (東京) VACANT (東京) 農文協 (東京) Village Vanguard (東京) 火星之庭 (仙台) 惠文社一乘寺店 (京都) STANDARD BOOKSTORE (大阪) STRAND BOOKSTORE (紐約) Printed Matter (紐約) Little Paper Plane (舊金山) Owl Cave Books (舊金山) City Light (舊金山) Books Inc (舊金山) Librairie Drawn & Quarterly Bookstore (蒙特婁) Librairie Le Port De Tête (蒙特婁) Librairie Renaud Bray Inc (蒙特婁) Bookmarc (紐約) Brooklyn Art Library (紐約) MOMA PS1 (紐約) Lucky Eddie Hagaa (奧斯陸) Comic book library: Serieteket (奧斯陸) Spøk og Spenning (奧斯陸) Motto (柏林) Do You Read Me? (柏林) R

多工進行

長年來一直以自己的多工處理為傲,同時手上三個案子又去上課又跑社會議題又支援朋友表演⋯⋯貪心有之,失敗者有之,淺嘗輒止有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生不過如此。 但是最近開始覺得不行了。 或許回國倦意尚未消退。近日見人,敏感些或機車些的前輩朋友就會直接說:施主你印堂發黑。讓我有點不好意思。不太乾淨沒有型,成為路人甲乙缺乏存在感,這都好說,但是倦意蔓延到腦袋運作遲緩,不禁讓人皺眉頭。 該從哪裡說起呢?從陪伴夥伴清晨七點起大早去看廟會點兵,腦袋空白一片,卻在閒聊中被人文攝影的新銳強者點醒?從召集大家討論年度方針,興致盎然提案,輾轉話題發現自己基本溝通紮根做得太少? 內化很重要。內化需要時間。就像盧姐說的,我也相信一切都不會白費,只是偶而忍不住埋怨自己不夠聰明。 一定是寫得太少。趁著專欄起步,我要好好做我能做的事。

[日本.那霸]病後

生病是一種看似啥也沒做,卻發生最多細節的時間。 環遊世界最後一段燒起燒落,從仙台到關西連綿纏鬥一周,逼汗、吞藥、灌湯,打死不退,滿頭大汗,只能站在自己的額頭上彈盡援絕看著億萬個病毒高聲喊「殺——」喲喝衝來。定神一看,渾沌亂雲中箭雨滿天。我沈沈睡去。 大阪最後一日打起精神好好洗澡,發現身上起疱疹,大小不一,或圓或扁,怎麼看都絕非善類。心想我雖然住在經典遊廓附近,白天經過還跟姊姊們say hi,可身家清白,該不會廉價旅館棉被不乾淨毀我一世英名⋯⋯ 到了沖繩,實在撐不下去,決定善盡散財童子的職責,順應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潮流替日本蕭條的在地都市拼經濟——其實就是去看醫生,這就是頭殼壞去的下場,變得就搞喂。確實是水痘。這個年紀得水痘,好像彩券中大獎,可以獲得下半輩子所有日常所需的膿包和皮癢(根本沒有人需要這個好嗎),隨病附贈毀容APP,讓你不用扮鬼也嚇人。 撫摸疙瘩的時候感覺有點可怕,覺得自己的身體像苦瓜釋迦還是鳳梨那樣凹凸有致波濤起伏,但又有種奇妙的安心感。水痘會發癢,但是輕輕撫弄,卻有種安慰貓咪的感受,好像磨蹭磨蹭也會乖。 看完病,除了吃藥墊點肚子幾乎什麼也沒法吃,沈睡一天。 隔日,來沖繩幾天第一次走到觀光區,路上發現比賽勝過一蘭和一風堂的九州拉麵店,味如嚼蠟。無法感受油膩的美味。晚上去鄰近發現的唰唰鍋,也是失望。對於和食的耐性差不多到了極限。 再過一天,一覺過午,但是醒來神清氣爽許多。病後初癒決定在城內走走,查了查網路觀光資訊,要特地去海邊有點辛苦。標定一些地圖就上路散步。商店街無甚可看。吃了水果塔的少女甜點店,感嘆只賣這個也可以自成一家。走遠一些,去找皮皮的禮物,發現服裝專櫃所在地是間MALL,一進門就是巨大超級市場讓我傻眼。我先摸到專櫃繞了一輪,沒有鍾意的禮物,整層樓全走一圈,真的不是很好逛。後來發現書店,就待了下來。老媽託付我找編織帽子的書,就買了阿富汗和北歐編織還有很厲害的帽子和手套設計和超時髦的毛線手工藝雜誌。 回頭想走去三越看看,發現已經關門,就去中午發現的一間巷內沖繩家庭小店吃飯。滿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