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和府撈面」發現有趣的設計,不僅桌面提供手機充電線。送麵桌號改成收銀發一張電子卡片,可以插在座位上,服務生就知道要送到哪一桌。 1.房仲、房東、計程車司機、購物服務生⋯⋯每個人聽到你是台灣來的,都會問地震還好嗎?(公司人資倒是春節第一時間就發微信來問了)一般百姓對地震的關心出乎意料,但後來發現各台電視天天都在報台灣地震當天進度,不免回想起年初Olina Olinz引薦的那些腦袋清醒具批判性的台灣大選中國特派記者們。 2.因為救災的關係,馬英九以台灣領導人身份出現在中國新聞上。海協會和上海台商組織也有募款捐款消息,但是對象竟然是惡名昭彰的台灣紅十字⋯⋯ 3.香港鳳凰衛視經常報導台灣動態,甚至包含國民黨馬朱洪王的政治互動分析。旺角以中國觀點談動亂,細節我還沒時間好好研究⋯⋯ 4.CCTV的懷舊歷史劇《父母愛情》相當好看!以50~90年代為背景,那種雖然窮困但是純樸的氣氛大概是後現代的懷舊根基,對於日、港、台、中都是共通的亞洲發展記憶。故事從父母輩的戀愛一直描寫到兒女漸次成長獨立的大河劇描寫很細膩,八點檔家務事夾雜各世代的生活風潮,看了真的會被思想改造XD 5.《一槌定音》這個感覺概念承襲自《開運鑑定團》的拍賣節目現在變成都在談文化資產。來賓除了兩個正妹負責吸睛之外,其餘十位全都是博物館館長、大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創意策展公司創辦人等級,登場特別來賓每個都是國家技藝傳承人(無形文化資產傳承者=日本人間國寶,代表中國已經有相當程度完備的認證與文資認定制度)。我看的一集整集在講全國各地的年畫大師,延伸介紹各種版畫、木刻、符號和民俗傳統。可以這樣對全國觀眾做這樣的綜藝節目,只能說台灣的文化在許多層面上還是落後太多太多。 6.電視經常採用Infographic報導統計資訊,網路業在這裡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微信紅包統計數據和淘寶的用戶分析是全國新聞焦點,就像臉書牽一髮動全身,所有媒體都不得不關心,連搭計程車聽上海廣播電台也會聽到。 7.天龍中的天龍國看房,每天都是驚奇。中國的老公房近似台灣國宅年代集體興建,60、70年代的建築在法租界裡還是相當常見,登上木造樓梯間,總是會想起俯首奮筆疾書的魯迅、矛盾、張愛玲等前輩們。80、90年代興建的小區景觀配置則讓我彷彿回到高雄老家鄰近的國宅社區。 一級戰區南京東路永安百貨圓環邊上竟然有一整棟 大樓
Experience Design, Public Space, Visual Narration, and Trav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