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泰國.清邁]清邁大學雜誌系SUSU交流記



今天託PFF新夥伴子榕之福,認識來台灣當交換學生的SUSU。SUSU是清邁大學傳播學院雜誌系的大三生,因為父親是中國人的關係,可以中泰雙語溝通真是讓人感動呀!

泰文的雜誌可以直接用外來語叫「Mag(magazine簡稱)」或者泰文「นิตยสาร(NiDaYa-Saan)」。過去印象中美國有些新聞學院有雜誌相關科系,但是聽到清邁大學有雜誌系的時候,還是大感震撼!泰國設計發展之完整、分工之細可見一般。SUSU說清邁大學傳播學院的雜誌系大概成立七八年,包含曼谷的Thamasart大學報紙與印刷媒體系在內,泰國已經有好幾所學校設有相關科系。朱拉隆功大學傳播學院雖然沒有特別分設雜誌系,但是在媒體圈內也很重要。

清邁大學傳播學院現在包含七個系:新聞、雜誌、戲劇、電視電影、廣告、新媒體(New Media)、廣播。雜誌系上的老師由新聞系、新媒體系和一些有雜誌學術背景的老師教學。在她之前每一屆都只收15個人,不過今年大一入學有收到25人。

課程方面,大一傳播學院院內不分系,大二會進行口試挑選主修科系,自此才開始雜誌系的課程。大二主要會先學習各種寫作、軟體技巧,譬如專題寫作(feature writing)或者InDesign等等。理論方面則有類似溝通美學(Art for Communication)這類談色彩學對傳播與新聞表現的影響。

大二升大三暑假, 傳播學院有個編雜誌的傳統。7個科系的學生只要願意犧牲暑假都可以參加,大家一起利用暑假編一本雜誌。基本上雜誌系的老師會希望學生都能參加。二升三這本雜誌的主題每年固定,主要是針對大一新生這群目標讀者介紹清邁大學,以及各種進入大學之後相關的生存知識與週邊資訊。SUSU她們編輯的雜誌命名為《LIFE MAGAZINE》,80頁,發行2000冊,定價59Bhat。在大一新生入學說明會(orientation)的時候上市,兩天就搶購一空,小賺一筆。

大三之後,就學期間大家會開始進行雜誌編輯、行銷等業界專職分工,並撰寫專題交給老師修改。上學期與下學期會各編一本雜誌,有點像是期中期末成果發表,主題由全班15人共同討論。大四上學期會再編第四本雜誌,下學期則前往業界實習。

根據SUSU說法,泰國現在其實一般人也不太買書,很多都看網路,雜誌與出版銷量也不理想,和廣告影視相比並不是真的薪資很好的行業。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專門設立雜誌系呢?我不禁反問。SUSU回答說紙本還是有其意義,因此傳播學院才會從新聞系再分出一個雜誌系,畢竟雜誌需要的專業還是和新聞不全然相同。

SUSU推薦了幾個清邁相當棒的刊物與書籍聚集據點,等小編現場考察結束再跟大家分享!


【推薦閱讀】

以下SUSU推薦了一些她自己喜歡的雜誌給台灣讀者們參考:


a day
《a day》是一本以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為目標讀者群的生活美學雜誌。SUSU從高中就開始看,並不覺得艱澀。背後出版單位「日常詩人(daypoets)」相當猛,近期針對腳踏車族群發行了新的增刊《a day / human ride》9月號做的專題是台灣!整本滿滿都是台灣⋯⋯還有全國可以拿的免費刊物《a day life》、比較風格化的《Monday》、專書系列的「a book」⋯⋯大家可以上官網挖寶一下。




นิตยสาร ฅ.คน(Korkon Magazine)
ฅ.คน(Korkon)的意思是 「人」,姑且當成泰國的《人間》雜誌吧。SUSU說這本紀實刊物做社會議題相當精彩。看照片可見一般,我現在泰文程度還沒法讀,只能眼巴巴流口水。查了官網背後是TV BURABHA電視台



นิตยสาร สารคดี(Sarakadee Magazine)
สารคดี(Sarakadee)意為「記錄」,看封面就覺得非常正派,SUSU說也是優秀的紀實新聞刊物。



WAY
SUSU說這一本《WAY》的主題更厚重一點,但是看到他臉書手繪呈現編輯群的BANNER和幽默的封面,厚重能夠用這種方法支撐也未免太完美了?!!!



COMPASS
最後SUSU推薦了《COMPASS》這本根植清邁的在地代表性雜誌,下回走訪清邁,除了古城和SPA,大家或許也可以來趟刊物與出版之旅?!


.最後
在查這些泰國刊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恐怖的網站「Thailand Magazine Directory」。大家請小心服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日本.花卷]從宮澤賢治記念館到世界文化大戰

注意玻璃門上的警告牌,這間記念館會有熊從森林來參觀。 本來來花卷是來逛一個小小的Art Brut美術館 るんびにい美術館 (這個小展兩位作者都以災後作主題,非常驚訝。我很喜歡 水沼久直 的作品,用色的想像力真的是非比尋常),沒想到是宮澤賢治老家,大概就像前天逛 塩釜長井勝一美術館 沒想到會遇到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 宮澤賢治紀念館鄰近是一個博物館群,主要分兩區: 一區是花卷市博物館(現在在展北齋漫畫展)和宮澤賢治童話村(應該是遊樂場性的展示學習遊戲空間,我沒空進去看)。 另一區是山上一小片森林包圍著 宮澤賢治紀念館 和 宮澤賢治伊哈托夫館 。兩個館中間有著森林步道和根據宮澤賢治生前的設計圖打造的兩座花壇。再深入一點,還有 新渡戶稻造記念館 (這位很早期的世界人、農學家、教育家和台灣很有關係,曾在日治時期來台灣任官,對台灣糖業有重大影響)。

[台灣.台北] 唐玄輝老師的「設計思考」學期旁聽體驗記

唐老師在 2015中國User Friendly大會 上代表台灣主講的英姿。這時正在談台灣科技大學和中國一線大學的設計領域科系相較之下,預算是1/100、教職員數量是1/4,但是成果產出卻是同等級中國學校的兩倍以上。 熟悉 台灣科技大學唐玄輝老師 的人,都知道他是當今台灣在體驗設計領域的要角。唐老師不僅自己知識觸角夠廣,可以討論美劇、鋼彈和最新的電玩VR發展(喂),更重要的是,他和產業一直保持緊密連結,所以學生接觸到的不論是理論還是實作,都非常接近前線(並不是當砲灰的意思)。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焦點是,唐老師在弱勢輔助的包容設計(inclusive design)領域下了很多功夫。這麼做並不單只是出於理想性,也是一種策略。由於商業競爭激烈,這是設計做了也不會馬上被抄走的關鍵切入點。在這樣的戰略視角之下,唐老師旗下學生在全球接二連三順便得獎,增加曝光度和資源之餘,唐老師很清楚這不是目的。 就實戰而言,這學期可以以一個不太聽話的學生身份獲准參與唐老師的「設計思考」課,真的非常榮幸。 老唐表示:「今天下午五點之前要繳交課程評量,逾時不候,分數的高低不在於對於課程的美言有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展現對於課程內容的瞭解,課程對你的影響,以及對於課程優缺點的深入分析。」我在填完Survey Monkey製作的最終課堂作業之後,覺得這份作業相當值得做為一個學期的回顧。在此獻醜和大家分享。 .你認為什麼是設計思考?你認為設計思考的核心元素有哪些?為什麼? 設計思考是一系列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工具與思考框架。核心包含三件事: 驗證性—從使用者研究出發尋找真正的問題,設定可以驗證的評價標準,並在每個工作階段進行檢驗,確認投入的方向是否正確。 槓桿性—利用最精簡的方式做出可以運作並進行驗證的原型。透過快速迭代更新,讓投入的時間勞力成本CP值更高。 系統性—考慮整體系統,包含設計師在產業中的角色、用戶旅程、利害關係人以及商業模式運作。一方面讓所有牽涉其中的人瞭解自己扮演的角色,便於合作溝通。二來讓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價值創造的過程,可以減少說服與摩擦的溝通成本。三來可以減少過度分工造成的責任歸屬問題與服務缺口。 .請提供一個案例說明設計思考的意義與核心元素,並提供相關資料來源,請避免用上課教過的例子? 過去我採訪過幾次仙台媒體中心,雖然這座展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