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台北] 唐玄輝老師的「設計思考」學期旁聽體驗記

唐老師在2015中國User Friendly大會上代表台灣主講的英姿。這時正在談台灣科技大學和中國一線大學的設計領域科系相較之下,預算是1/100、教職員數量是1/4,但是成果產出卻是同等級中國學校的兩倍以上。


熟悉台灣科技大學唐玄輝老師的人,都知道他是當今台灣在體驗設計領域的要角。唐老師不僅自己知識觸角夠廣,可以討論美劇、鋼彈和最新的電玩VR發展(喂),更重要的是,他和產業一直保持緊密連結,所以學生接觸到的不論是理論還是實作,都非常接近前線(並不是當砲灰的意思)。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焦點是,唐老師在弱勢輔助的包容設計(inclusive design)領域下了很多功夫。這麼做並不單只是出於理想性,也是一種策略。由於商業競爭激烈,這是設計做了也不會馬上被抄走的關鍵切入點。在這樣的戰略視角之下,唐老師旗下學生在全球接二連三順便得獎,增加曝光度和資源之餘,唐老師很清楚這不是目的。

就實戰而言,這學期可以以一個不太聽話的學生身份獲准參與唐老師的「設計思考」課,真的非常榮幸。

老唐表示:「今天下午五點之前要繳交課程評量,逾時不候,分數的高低不在於對於課程的美言有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展現對於課程內容的瞭解,課程對你的影響,以及對於課程優缺點的深入分析。」我在填完Survey Monkey製作的最終課堂作業之後,覺得這份作業相當值得做為一個學期的回顧。在此獻醜和大家分享。


.你認為什麼是設計思考?你認為設計思考的核心元素有哪些?為什麼?

設計思考是一系列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工具與思考框架。核心包含三件事:

驗證性—從使用者研究出發尋找真正的問題,設定可以驗證的評價標準,並在每個工作階段進行檢驗,確認投入的方向是否正確。

槓桿性—利用最精簡的方式做出可以運作並進行驗證的原型。透過快速迭代更新,讓投入的時間勞力成本CP值更高。

系統性—考慮整體系統,包含設計師在產業中的角色、用戶旅程、利害關係人以及商業模式運作。一方面讓所有牽涉其中的人瞭解自己扮演的角色,便於合作溝通。二來讓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價值創造的過程,可以減少說服與摩擦的溝通成本。三來可以減少過度分工造成的責任歸屬問題與服務缺口。


.請提供一個案例說明設計思考的意義與核心元素,並提供相關資料來源,請避免用上課教過的例子?

過去我採訪過幾次仙台媒體中心,雖然這座展館的營運不標榜設計思考,但是它確實符合以上設計思考的三個核心原則,資料可以參見這裡

驗證性—開館前兩年就開始每月舉辦工作坊,凝聚並引導居民共同對話。日後也積極建立平台機制,和民間團體共同策劃內容。至今市民入館使用率奇高無比,甚至遠勝東京展館。

槓桿性—透過跨館舍的體驗整合,以及大量參與式的活動設計,讓一個人口少於彰化縣的城市(107萬)每年來館人次達到一百萬,可見這個展館深入生活的程度。

系統性—這個展館開館前就開始思考整座城市的利害關係人,並且想要打通所有的知識與生理障礙,重視包容設計(inclusive design)。

.請描述這學期的課程上了哪些課?做了哪些事?(描述外在事件經過)

最初先從廣義的現實案例開始談起,從蘋果發表會、MBA商業角度對於設計思考的關注、到設計師=研究人的產業角色,透過閱讀材料給了一個定義和思考框架。之後整個學期以智慧電視為題,依據設計流程每週練習一種工具,並搭配實作案例與課堂專題分享。等同於進行了一整個學期三個月的工作坊演練。

工具依序:
- Double Diamond(觀察比較了幾家不同的流程分類方式)
- 觀察採訪 -> WAAD -> PM123 -> 智慧型電視方案雛形
- Customer Journey Map (event flow) -> 快速迭代/追加訪談驗證 -> storyboard -> prototype影片(a.b)
- Stakeholder分析圖
- Service Blueprint, Business Model Canvas, Value Proposition Canvas


.請描述這學期上課時,你的心情、想法、困惑、或感受。 (描述內在事件的發生)

雖然先前自己讀過Tim Brown的書還有IDEO的發展歷程,也接觸過IDEO在NovoEd的Human Centered Design線上開放課程,但是可以分組和大家實做,感受完全不一樣。由於唐老師在中國、香港都有教學經驗,和業界也保持相當友好的合作關係,所以上課分享案例現實感更強。在這樣的基礎上,理論閱讀也更有感。初期因為資訊爆炸,在興奮的同時也有點摸不著系統,即使到現在,上課筆記都還是有不少延伸閱讀沒有辦法仔細詳查。但是隨著實作階段每週進行,整個學期如同跑完一個案子,對於整體工作流程似乎也更有自信。

由於我個人下半年密集參加許多付費的年會、課程與分享會,和課堂比較之後,更能感覺到差異。分享insight案例時,各家公司方法大同小異,這時候整學期投入核心工作的實作就非常有價值。每週分組討論都是工作坊,加上同學們小組另外約的工作時間,累積的感受和年會類的工作坊完全不同。以我個人經驗為例,因為我質化研究的採訪經驗比較多,所以在後續觀察大家收集的insight,以及討論回饋的時候,會發現雖然同是採訪,但是細緻度落差相當大。大家分頭採訪用戶沒有先共同設定guideline,也導致persona的定位一直飄移。

與此同時,我同時在進行求職活動,參加幾間公司的on-site test的時候,也會從課堂經驗當中對比出自己的不足。現在回顧,就知道最初第一間某b公司落敗,關鍵應該是persona和解決的insight不夠收斂聚焦。而某c公司獲選,則是因為我對整體storyboard的系統情境掌握清晰,所以更有說服力。


.請描述這學期課程和你之前設計經驗的連結,以及與你之前思考方式的差異及融合。

先從「設計」這個詞的尺度談起。由於台灣過度炒作設計美學,我又是透過文化、出版和媒體業開始接觸美術、攝影、設計,所以過去設計=末端包裝,或者設計=高價品的印象很強烈。就我個人而言,是2013出國採訪之後,才接觸到inclusive design和interaction design,初步感受到從生理—心理—到行為的設計核心趨勢改變。最近回顧兩年前在波士頓寫的心得專文,才發現那時候我就已經看到許多事情,但是體會並沒有現在這麼深刻。

近幾年從事策展、引導者(facilitator)的工作,並沒有想過自己是「設計師」,就算2011年策展時因為讀完《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刻意用這套方法帶領團隊做展覽,也沒覺得自己在做設計。瞭解設計思考之後,我發現從事都市研究相關專案的經驗,讓我具備「系統性」的基本背景知識。而「槓桿性」在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的風潮之下,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prototype更是早就變成新時代的基本知識。

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衝擊也最大的,是「驗證性」。一方面,透過大量案例和實作,才真的慢慢熟悉所謂「人本設計」是怎麼從使用者收集到insight。即便過去投入都市研究,有類似的關注角度,但是因為缺乏「驗證評價標準」的定義,所以經常會變成理念的宣導而很難具體量化或證明。了解驗證性和網路時代的介面(UI)之後,更覺得難怪商管的人會投入運用,因為驗證性的部分有許多可以依靠統計處理,很接近傳統商學院的專業。但是數據當然也有其限制,它只能顯現出現象,最後依舊需要解讀。


.請描述設計思考課程對於你的影響?以及是否改變你的想法與未來規劃?

了解設計思考對我最大的影響,大概是我非常樂意推廣,也非常相信這套工作方式可以有效運用在許多不同的領域。與其說想法被改變,不如說是增加自己的辨認能力,我更認同這樣的「設計」有其科學依據和思考內涵,這樣的工作才足以稱之為是設計。對於名為「設計」但是僅只停留在造型美而沒有顧慮到體驗和使用者研究的工作方式變得更敏感。希望接下來可以實際運用這個方法多做出一些成功案例。


.請說明這堂課程的優缺點,並給予原因。

優點:實作、分組認識大家的戰友情誼、和唐老師的幽默感,當然還有透過唐老師所獲得的刺激和視野。
缺點:前面舉例採訪有提到,同一個工具執行或運用的細緻度落差懸殊,有時候並不單是名義上學習,還需要瞭解什麼樣才是好的使用法,什麼樣是錯誤使用法,或許可以在這方面收集學生回饋的對比案例,讓新手可以越做越精準。


.請用三句話跟學弟妹介紹這堂課。

這是一堂非常歡樂的課,不僅讓你了解工作社會現實、你自己還缺乏什麼,還會讓你設法練功跟上時代腳步,去別的地方絕對聽不到這麼開心好笑又有料的內容啊!


.您對朋友或同事推薦設計思考課程的可能性有多大?

最後老師不忘活用NPS。好樣的。這學期真是收穫太多太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花卷]從宮澤賢治記念館到世界文化大戰

注意玻璃門上的警告牌,這間記念館會有熊從森林來參觀。 本來來花卷是來逛一個小小的Art Brut美術館 るんびにい美術館 (這個小展兩位作者都以災後作主題,非常驚訝。我很喜歡 水沼久直 的作品,用色的想像力真的是非比尋常),沒想到是宮澤賢治老家,大概就像前天逛 塩釜長井勝一美術館 沒想到會遇到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 宮澤賢治紀念館鄰近是一個博物館群,主要分兩區: 一區是花卷市博物館(現在在展北齋漫畫展)和宮澤賢治童話村(應該是遊樂場性的展示學習遊戲空間,我沒空進去看)。 另一區是山上一小片森林包圍著 宮澤賢治紀念館 和 宮澤賢治伊哈托夫館 。兩個館中間有著森林步道和根據宮澤賢治生前的設計圖打造的兩座花壇。再深入一點,還有 新渡戶稻造記念館 (這位很早期的世界人、農學家、教育家和台灣很有關係,曾在日治時期來台灣任官,對台灣糖業有重大影響)。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日本・東京] 日本落地攻略 check-list

準備了一整年,去年終於離開工作幾年的中國轉職到日本啦!這次用用戶旅程圖的流程整理了一下相關備忘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關於找工作,未來應該是另一個系列文章了) 【目錄】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3.抵達日本機場:簽證・上網・暫時安頓] B.落地第一週 [4.租房] [5.戶籍登記] [6.辦理手機門號與上網] [7.開戶與辦卡] [8.入住與家具]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回目錄 依據是工作還是留學,確定合同之後,海外負責對口單位會替你跟日本外務省的入國管理局申請相關文件,並把資料用EMS之類快遞寄出,在成功完成簽證手續之前,這段期間不能前往日本(費時數週到一個月) 拿到文件資料之後,前往自己住處當地的日本外交單位辦理簽證(費時一到數天) 拿到簽證之後就可以訂機票前往日本了 後續:在日本機場入境時,審查護照的入境櫃檯會根據簽證把在留卡發給你,並且提供後續前往區役所登記戶籍的相關流程說明資料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回目錄 常用清單: 自己可以準備列一個常用清單存在evernote,後續可以依照checklist一步一步更新內容,因為很多訊息公家機關或銀行經常會用,剛辦好電話或戶頭可能也記不清楚號碼或卡號 生日換算: 昭和・平成・・・ 暫時地址: 地址是最最基本必備的,就像是台灣的戶籍,下一大步驟 「B.落地第一週」 裡面所有的步驟的起點就是要有地址(旅館地址無法在區公所登記,必須是一個短租之類的住處,之後如果搬家,也必須重新去區役所更新在留卡上的戶籍) 刻  印: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可以接受開戶只用簽名,以備萬一可以準備,台灣刻印便宜非常多! 初期上網: 由於剛剛到日本,沒有辦法正式辦手機門號,建議事先在台灣事先辦一週到一個月的sim卡上網,比較便利又划算 行程規劃: 我預計在抵達日本一週之內找到住處,然後保留一點彈性入職,所以提前10天左右出發,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在正式入職前就先跟海外公司的HR在日本當地碰面,請教一些租房相關的公司補助或保證人等等事宜,很多事情事前在offer package裡面沒有辦法問得那麼仔細 行李打包: 因為找房需要一點時間,依據自己初步規劃,確定自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