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路有人回應「世界上根本沒有文創」這篇文章的時候竟然提到羅斯福新政可以說是比英國更早的代表,好像值得研究查證一下。
新政當中最有名的藝術相關政策之一,是藝術公共就業計劃(Public Works of Art Project),因為這個包含大量壁畫,和塗鴉有點關係所以我一直記得。不過整個背景有個更大的Federal Project Number One包含了作家計劃、歷史記錄計劃、劇場計劃、音樂計劃和美術計劃。這是羅斯福第二次新政當中最大的計劃。過去我對新政的概念比較是政府扮演最終的買家,就像作十大建設的概念來作文化公共建設,藉此提供工作機會給藝術界人士。基本上是專案,沒有建立產業。或許細讀新政條文之後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驚喜。
另一個值得繼續接著談的是,文章當中其實有提到各國政府主管的文化,其實是狹義的文化「藝術」。這個藝術直接牽涉到審美的決定權與價值,在多元文化的時代,社會價值觀對於「文化」的概念已經不那麼偏狹。把妹可以有把妹文化,鄉民可以有鄉民文化,戀童可以有戀童文化,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各種生活與族群都浮上檯面。然而我們可以清楚意識到,他們並不真的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與資源分配。站在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觀察角度,該怎麼討論他們?他們和產業的關係又是什麼?感覺也是很有趣的另一篇文章。
新政當中最有名的藝術相關政策之一,是藝術公共就業計劃(Public Works of Art Project),因為這個包含大量壁畫,和塗鴉有點關係所以我一直記得。不過整個背景有個更大的Federal Project Number One包含了作家計劃、歷史記錄計劃、劇場計劃、音樂計劃和美術計劃。這是羅斯福第二次新政當中最大的計劃。過去我對新政的概念比較是政府扮演最終的買家,就像作十大建設的概念來作文化公共建設,藉此提供工作機會給藝術界人士。基本上是專案,沒有建立產業。或許細讀新政條文之後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驚喜。
另一個值得繼續接著談的是,文章當中其實有提到各國政府主管的文化,其實是狹義的文化「藝術」。這個藝術直接牽涉到審美的決定權與價值,在多元文化的時代,社會價值觀對於「文化」的概念已經不那麼偏狹。把妹可以有把妹文化,鄉民可以有鄉民文化,戀童可以有戀童文化,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各種生活與族群都浮上檯面。然而我們可以清楚意識到,他們並不真的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與資源分配。站在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觀察角度,該怎麼討論他們?他們和產業的關係又是什麼?感覺也是很有趣的另一篇文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