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去年分別申請到兩個主題不同的專案計劃,採訪的行程因而延長到兩百多天,因此我不是以主題來分別進行,而是直接搭配行程安排,沿路針對各自的主題進行採訪。
想要做一次好採訪,事前的累積其實並不遜于採訪現場本身的問答,因此整個過程變得非常疲倦。壓力極大。到了後半段,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餘力休息。在採訪的日子之外,連上街都提不起勁,往往待在旅館裡面準備下一個採訪功課。貧窮旅行的預算憂慮,加上難得獲得機會想要盡可能善用時間的野心,讓整個人變得憔悴不已。
出國長途旅行採訪這算是第三次,2012夏天、2013夏天、2013冬天,步調和節奏都很不一樣。過去打定主意旅行一定要有主題,後來延伸變成旅行希望可以有工作累積不用自己開銷,再變成旅行就是出任務,這個過程比我想像還要沈重許多。
然而收獲也是遠超過預期。當自己眼見為憑,真正看到第一手的狀況,對於自己該相信什麼,該堅持什麼似乎也更清晰。在這段過程中,直接接觸到許多創辦人、理想家、主席、總監、總編輯⋯⋯也讓我對於人的姿態與性情有了更多可以參照的座標。究竟誰是虛張聲勢?誰是妄自尊大?誰是仗勢欺人?誰是不卑不亢?台灣似乎很小,但是站在高處觀察,也會發現我們可以扮演的角色並不如想像中卑微。
這次旅行的出發點始於這幾年來關注都市議題,還有對於獨立出版/獨立雜誌的愛好與興趣。隨著探訪的範圍擴大,我關注的重心也隨之改變。過去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喜歡的是刊物的編排風格、主題和特殊性,但是隨著接觸的對象增加,關注的角度慢慢偏向製作刊物的意義、流通的影響力、以及刊物本身扮演的角色。聚焦的不再只是美學,更涉及到社會、經濟以及公共性。當我觀察公共空間,我的觀照角度也有很大的變化,除了營運特色和組織自身如何達到財務獨立之外,我發現我更在意的是它能不能散播或促進未來的價值。這樣說似乎有點誇張,但是透過參訪過程中接觸到的出類拔萃的一些個案,真的讓我覺得充滿希望。世界上果然不僅只有讓人無奈的現實邏輯,還有很多值得奮鬥的價值值得努力。
說實話,面對這一兩年來台灣的變化,真的讓人覺得這個島嶼沒有未來。不單僅是文化工作本身的侷限與封閉,社會整體的氣氛更是讓人起疑。真的可以在這裡學到任何東西嗎?努力之後會有任何累積嗎?是否一切都是徒勞與消耗?出外踏察,一方面是替台灣尋找值得借鏡的對象,其實另一方面也包含著非常現實的考量。
沒有人知道下一步究竟該往哪裡走去。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把我們真正去蕪存菁的部分傳遞出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