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4公共空間與草根出版相關訪察單位



[文化/藝術/在地出版]

ペヨトル工房 (東京) 今野裕一
荒蝦夷 (仙台)
クナウマガジン (帶廣)
R & S Media (紐約)
World War 3 Illustrated (紐約)
MONO KULTUR (柏林)
Greenz.jp (東京)


[展場與獨立書店]

Poster Hari’s Gallery (東京)
Parabolica Bis (東京)
TACO CHE (東京) 店長
numabooks/本屋B&B (東京) 出版策展人内沼晋太郎
manganight (東京) 社群介入與漫畫活動策畫山内康裕
ONLY FREE PAPER (東京)創辦人
Booklet Library (東京) 創辦人
UTRECHT (東京)
VACANT (東京)
農文協 (東京)
Village Vanguard (東京)
火星之庭 (仙台)
惠文社一乘寺店 (京都)
STANDARD BOOKSTORE (大阪)
STRAND BOOKSTORE (紐約)
Printed Matter (紐約)
Little Paper Plane (舊金山)
Owl Cave Books (舊金山)
City Light (舊金山)
Books Inc (舊金山)
Librairie Drawn & Quarterly Bookstore (蒙特婁)
Librairie Le Port De Tête (蒙特婁)
Librairie Renaud Bray Inc (蒙特婁)
Bookmarc (紐約)
Brooklyn Art Library (紐約)
MOMA PS1 (紐約)
Lucky Eddie Hagaa (奧斯陸)
Comic book library: Serieteket (奧斯陸)
Spøk og Spenning (奧斯陸)
Motto (柏林)
Do You Read Me? (柏林)
Renate Comic Library (柏林)
Grober Unfug (柏林)
Pro QM (柏林)
Artwords Bookshop (倫敦)


[獨立出版活動]

FOOD magazine panel discussion (紐約)
New York Art Book Fair (紐約)
Tokyo Art Book Fair (東京)


[藝術節]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新潟縣)
瀨戶內海藝術祭 (香川縣)
The SICK Festival (布萊頓)


[文化機構與公共空間]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
活化廳 (香港)
仙台メディアテーク (仙台)
ねぶたの家 ワ・ラッセ (青森)
KIITOデザイン・クリエイティブセンター神戸 (神戶) 無印良品設計師
廣島和平紀念館 (廣島)
Kadist Art Foundation (舊金山)
The 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 (蒙特婁)
NYU - ITP冬季展 (紐約)
AS220 (普洛威頓斯)
Kunstindustrimuseet (奧斯陸)
The Ibsen Museum (奧斯陸)
Ufa Fabrik (柏林)
betahaus (柏林)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教授Michael Buser (布里斯托)
Royal College of Art老師Kit Hammonds (倫敦)
Royal College of Art教授Teal Triggs(倫敦)
ICA (倫敦)
ACAVA (倫敦) 總監Duncan Smith
NFASP (倫敦) 主席Duncan Smith
FutureGov (倫敦)
co-lab (東京)
SHIBAURA HOUSE (東京)


[社會型文化組織]
突破機構 (香港)
るんびにい美術館 (花卷)
アトリエコーナス (大阪)
PR-y (大阪)
やまなみ工房 (滋賀)
しょうぶ学園 (鹿兒島)
WORK PLAY EXPERIENCE (紐倫堡)
Laydeez do Comics (倫敦)
KAOSPILOT (奧胡斯)
Fifteen (倫敦)
Leave A Nest (東京)
Sendai School of Design (仙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日本・東京] 日本落地攻略 check-list

準備了一整年,去年終於離開工作幾年的中國轉職到日本啦!這次用用戶旅程圖的流程整理了一下相關備忘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關於找工作,未來應該是另一個系列文章了) 【目錄】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3.抵達日本機場:簽證・上網・暫時安頓] B.落地第一週 [4.租房] [5.戶籍登記] [6.辦理手機門號與上網] [7.開戶與辦卡] [8.入住與家具]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回目錄 依據是工作還是留學,確定合同之後,海外負責對口單位會替你跟日本外務省的入國管理局申請相關文件,並把資料用EMS之類快遞寄出,在成功完成簽證手續之前,這段期間不能前往日本(費時數週到一個月) 拿到文件資料之後,前往自己住處當地的日本外交單位辦理簽證(費時一到數天) 拿到簽證之後就可以訂機票前往日本了 後續:在日本機場入境時,審查護照的入境櫃檯會根據簽證把在留卡發給你,並且提供後續前往區役所登記戶籍的相關流程說明資料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回目錄 常用清單: 自己可以準備列一個常用清單存在evernote,後續可以依照checklist一步一步更新內容,因為很多訊息公家機關或銀行經常會用,剛辦好電話或戶頭可能也記不清楚號碼或卡號 生日換算: 昭和・平成・・・ 暫時地址: 地址是最最基本必備的,就像是台灣的戶籍,下一大步驟 「B.落地第一週」 裡面所有的步驟的起點就是要有地址(旅館地址無法在區公所登記,必須是一個短租之類的住處,之後如果搬家,也必須重新去區役所更新在留卡上的戶籍) 刻  印: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可以接受開戶只用簽名,以備萬一可以準備,台灣刻印便宜非常多! 初期上網: 由於剛剛到日本,沒有辦法正式辦手機門號,建議事先在台灣事先辦一週到一個月的sim卡上網,比較便利又划算 行程規劃: 我預計在抵達日本一週之內找到住處,然後保留一點彈性入職,所以提前10天左右出發,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在正式入職前就先跟海外公司的HR在日本當地碰面,請教一些租房相關的公司補助或保證人等等事宜,很多事情事前在offer package裡面沒有辦法問得那麼仔細 行李打包: 因為找房需要一點時間,依據自己初步規劃,確定自己需...

[書評]《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Ezio Manzini, 2015 《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曼奇尼,電子工業出版社 科技樂觀主義的蜜月期 經歷兩個月,讀書會的夥伴們終於把社會創新設計老前輩Ezio Manzini的「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重新復盤完成了。過了十年,每個人都已經親身體驗過許多不同的專案,從鄉村教育、無家者、居家長期照護、同時,也更實際經歷過商業場域的批評與檢驗,大家都不再只是單向聽講了。也因此,當我們重新拾起老前輩,幾乎每一章都是在炮火和自省中度過。 如今回顧這本書誕生的2015年,可能可以說是歐陸與中國,還有科技普及的蜜月期。米蘭理工與上海同濟大學等學校串連起DESIS網絡,智能手機推進的行動端網路(中國稱移動互聯網),地理定位型服務,web2.0,3D列印,帶動了很多新的想像。一時之間,基於某種地方性社群而非跨國資本或整府掌控的「共享」模式被高高抬起,科技讓人無比樂觀。中國對於媒體、公眾參與、還有國際合作,也延續上海世博會的聲勢,正好在改革開放以來最高點。這也讓Manzini在回顧歷史,還有面對十年前的「社會/社群/共同體/地方」時,敢於大膽跨越義大利與中國的差異,推演一些想像。 十年過後,回顧書中許多案例,其實大家都更世故了。除了大家已經可以意識到,「共享」的概念雖然美好,但真正規模化的,其實是外賣或者共享空間的二房東包租公服務。而這些服務雖然在商業上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風景,但其實建立在一種新時代的剝削之上。這些服務透過「零工經濟」跳過勞健保,透過不需營業駕駛與消防等等官方許可,賺取中間的成本價差,其實已經離原本想像的「共享」相當遙遠。當初Manzini等人在推崇「共享」這個概念的時候,其實忘記了,「共享」本身的營運和網路平台,社交媒體等等基礎設施,其實依舊需要建立在資本之上。 更令人訝異的是Manzini在書中的名詞定義。Manzini直接指名Social Innovation Design(社會創新設計)不是Social Design(社會設計)。早在十年之前,他就意識到有些社會資源重分配與社會機制,是不可能單純靠市場運作與政府制度自行解決的。對他來說,疾病,社會排除,災後重建等等需要介入的脆弱狀態,是社會問題,而「社會設計」是對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