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8的文章

[日本・東京] 2018・秋記:日本居家看護,回顧冷啟動,安西洋之

來到日本至今一季,最主要投入的專案就是高齡在宅照護系統了,如今日本相關的數位服務產品供應商其實不少,但是在敏捷MVP開發的節奏下,其實也沒能夠有時間好好做競品分析。對於一個租房子都會順便研究日本中介租屋系統,現場製作利益相關者圖的專(shen)業(jing)者(bing)來說,其實一直覺得研究還有很多很多可做。趁著最近偷懶的空檔,希望慢慢補齊一些資訊斷差。最遺憾的應該還是因為日本的工作限制,就算我想去現場做游擊研究,也不能在正式專案的範圍內進行。這實在很不符合我對日本人重視「現場」的刻板印象(好吧,或許這就是文化的誤解)。大公司對大公司,加上新事業計畫的重重保密,雖然開發手腳快但太多地方不得不減速了。 2013年對我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對於文化工作的未來是什麼終於 建立了一個自己的藍圖 ,也成功在2016開始進入純商業型態的工作領域。一直在想,如果我可以記錄自己的摸索過程,應該怎麼寫才好,可是中國兩年半實在太忙,巴望可以用更好看的方式寫,不知不覺連一年寫一篇年記也沒著落。今年來到日本,月記已經變成季記了,反覆自己折騰了一下MVP的型態和目標,決定用筆記直播和個人回顧的方式來冷啟動。 這也就是下面的連結啦 ,未來應該會以英日語為主來寫。不知什麼時候我的日文才有辦法寫得和現在臉書發文一樣順,呵呵。 我接觸服務設計的初衷,還有我自己的知識背景,現在感覺其實有著滿好的銜接,並沒有很明顯的陣痛。當然需要學的新事物很多,可是現在哪個領域不是呢?當然,進入新的國家,希望站穩腳跟,爭取信任,建立自己的影響力,也犧牲了很多很多。自己的脆弱和無能,其實也在這段時間慢慢發酵,身為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脫離純文藝的世界之後,憂鬱的詩意,好像有點難以安放。只能在自己沈澱的時間,思考可以怎麼關照世界。人文主義的觀察視角,和日常自己接觸的商業專案怎麼融合,其實我覺得還有很多空白。先前寫過,當服裝設計可以考慮把時代、文化脈絡、使用功能與場域結合材料、剪裁造型和概念一起設計的時候,所謂狹義的使用者體驗與介面或者服務設計好像都搭了網路產業增長黑客的便車,很多時候預設普世皆同。先前略微看到一些這方面的討論,未來如果有力氣也希望爬一下論文啊。 近期中國和日本陸續有人轉Pantagram台灣總監Natasha Jen吐槽 Design thinking is Bulls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