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三個問題 佩佩說, 如果不要老是看國外案例像是AS220或者仙台媒 體中心, 我們在台灣可以找到像是什麼比較接近的例子,這激起了我的思緒。 首先我想到三個問題,想要尋找台灣的例子必須先面對的是, 我們站在什麼基準上做比較? 1.全面配套的營運模式 各個專業領域原本就有其專屬的空間,譬如老人照護會有安養中心, 舉辦戲劇演出會有劇場, 因為這些空間設計的機能必須符合基本需求(即使有時候不太好用) ,而且各個專業領域本來就有其需要。所以,當我們想要討論這種空間的公共性,差異可能主要在於營運模式。 營運模式牽涉到政策、資金來源、市場規模、 價值觀和社會紋理等等,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剛好找到一模一樣的例子。 譬如說:仙台讓一般人擁有策展的能力, 和NGO合作策劃社會參與而非標榜美學的展,打破審美/ 知識的階級感,加上開放時間與服務的各種配套, 所以吸引更多一般對藝文不感興趣的人也可以進來使用。 仙台媒體中心是公營展館,AS220是經營藝文空間的NGO, 太陽會菖蒲學園是民營社福單位,他們營運背景都完全不同, 但是都是從自己原本的專業領域擴充,透過新的理念/ 營運模式服務到原本這種空間不該/不會服務的人, 所以才會讓人感覺和傳統的公營展館、藝文空間、社福單位不同, 進而出現「公共感」。 2.規模的差異 擴充,代表規模變大,空間的多元與複合可能性也會跟著增加。 以仙台媒體中心來說, 這棟7層樓的公共展館裡面至少容納了四個既有機構, 只是它打破這些機構整合在一起,加上新的經營模式和中心思想, 所以才會出現公共性。所以規模本身也會是一個問題, 台灣要先找到相同規模的單位, 才有辦法討論是否具備複合式應用的機能。不然羽量級對重量級, 本來沒有辦法對等齊觀。如果台灣不可能找到同等規模的機構( AS220有三棟樓、仙台有七層樓一整棟、 菖蒲學園裡面有四個工房三個店還有居住和展覽工作區), 那麼縮小規模就會減少機能,遑論複合式應用。 3.是誰的公共 「公共性」這個詞有其不精準之處。原本公營展館、 藝文空間就是一般所謂的「公共空間」,讓人來玩來逛來租用, 社福機構服務弱勢,具有明確的社會福利機能, 服務可以負擔得起的一般大眾,因此他們原本就已經都具備「 公共性」。那麼,是什麼讓這些機構看起來如此不同? 不同真的就代...
Experience Design, Public Space, Visual Narration, and Trav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