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讀經濟學是想知道所謂的文化藝術發展,或者實際一點創意產業是不是也只是另一種搭著「經濟發展」鼓吹消費的另一種消費形態。如果是,那這種消費是否健康?是否永續?是否值得投入?
粗讀完《為什麼經濟一定要成長》。其實應該要再看一次比較能分析,不過大概整理一下自己看到的架構和問題:
書裡面最終的核心論點:
A
.財富積累超過一個基本限度之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就有限
.國民壽命健康等等基本需求,不一定需要國民所得高才能獲得(譬如古巴)
.因此有必要區分財富和富足(prosperity)
.資本市場經濟分成英美式自由型和日德式合作型,自由型的會讓經濟比較不穩定
.假使社會結構穩定,就算經濟起伏震盪不穩定,人民受到的影響也不大
結論:政府必須主動介入社會政策,管制財政讓金融更穩定
B
.用更大規模看,全世界資源有限,不可能所有國家都成長,所有經濟都無限成長
.事實上現在的科技可以滿足世界需求,問題在於重分配(甚至是國與國的重分配)
.現在的經濟計算沒有包含有限的外部成本
.GDP國民所得是一個大家用來判斷的指標,但是這個指標計算方式問題重重,需要建立新指標(包含清除公害污染需要花錢,都可以算進去GDP增加?!)
結論:需要建立包含地球限度的成長指標,並讓富國幫助窮國發展(要富國吐錢給窮國=富國人民吐錢給窮國人發展?想得有夠美?!)
C
.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是基於債務,你存的錢會變成別人的投資,銀行可以借出原本沒有的錢推動發展
.資本主義的第二運作機制是消費,所有的生產最後必須有人買單,所以必須鼓勵追求新奇
.新奇造成焦慮,因為新奇包含著地位性消費,會造成週邊心理社會壓力和競爭嫉妒心
結論:必須改變社會價值觀,建立社群性的心理與物質互助,並同時利用財富重分配制度降低社會分配不均。
D
.資本主義最根本的運作機制是不成長就會衰退,如果地球資源有限,不可能永遠成長,那一定會衰退
.書中並沒有提到解答,而且也認為不能只依靠目前的綠色生活、服務業、社區性經濟,必須有新的經濟模式
.需要發展的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資源成本的產業,但是要在目前的情勢下轉型是艱難的過程
結論:面對不成長就會衰退的根本問題,制度上必須利用分攤工時(每個人都有工作不失業,工時變短,薪資差異減小),社區性經濟等運作較「在賺錢上沒效率」的方法來替代。穩定就業還有社區經濟累積的是集體意識和認同感,可以讓社會穩定。
政府經濟建設與發展方向也必需往金錢投資報酬率更低,但長期可以透過生活品質不受破壞的共存方向做投資(因為私人無利可圖不會投資這種)。
E
總體結論:政府必須發揮比過去更強的功能,因為社會不會自己改變。
吐槽與問題:整本書最後把希望壓在公權力和社會重分配上。但是現行自由市場結合民族主義和政府公權力,是柄谷行人分類的「資本—民族—國家」邪惡軸心結構,受資本財團直接操縱,怎麼期待他脫離財團的獲利與經濟發展邏輯發揮功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