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誰說我們可以期待公權力和社會重分配?


其實本來讀經濟學是想知道所謂的文化藝術發展,或者實際一點創意產業是不是也只是另一種搭著「經濟發展」鼓吹消費的另一種消費形態。如果是,那這種消費是否健康?是否永續?是否值得投入?



粗讀完《為什麼經濟一定要成長》。其實應該要再看一次比較能分析,不過大概整理一下自己看到的架構和問題:

書裡面最終的核心論點:


.財富積累超過一個基本限度之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就有限
.國民壽命健康等等基本需求,不一定需要國民所得高才能獲得(譬如古巴)
.因此有必要區分財富和富足(prosperity)
.資本市場經濟分成英美式自由型和日德式合作型,自由型的會讓經濟比較不穩定
.假使社會結構穩定,就算經濟起伏震盪不穩定,人民受到的影響也不大

結論:政府必須主動介入社會政策,管制財政讓金融更穩定


.用更大規模看,全世界資源有限,不可能所有國家都成長,所有經濟都無限成長
.事實上現在的科技可以滿足世界需求,問題在於重分配(甚至是國與國的重分配)
.現在的經濟計算沒有包含有限的外部成本
.GDP國民所得是一個大家用來判斷的指標,但是這個指標計算方式問題重重,需要建立新指標(包含清除公害污染需要花錢,都可以算進去GDP增加?!)

結論:需要建立包含地球限度的成長指標,並讓富國幫助窮國發展(要富國吐錢給窮國=富國人民吐錢給窮國人發展?想得有夠美?!)


.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是基於債務,你存的錢會變成別人的投資,銀行可以借出原本沒有的錢推動發展
.資本主義的第二運作機制是消費,所有的生產最後必須有人買單,所以必須鼓勵追求新奇
.新奇造成焦慮,因為新奇包含著地位性消費,會造成週邊心理社會壓力和競爭嫉妒心

結論:必須改變社會價值觀,建立社群性的心理與物質互助,並同時利用財富重分配制度降低社會分配不均。


.資本主義最根本的運作機制是不成長就會衰退,如果地球資源有限,不可能永遠成長,那一定會衰退
.書中並沒有提到解答,而且也認為不能只依靠目前的綠色生活、服務業、社區性經濟,必須有新的經濟模式
.需要發展的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資源成本的產業,但是要在目前的情勢下轉型是艱難的過程

結論:面對不成長就會衰退的根本問題,制度上必須利用分攤工時(每個人都有工作不失業,工時變短,薪資差異減小),社區性經濟等運作較「在賺錢上沒效率」的方法來替代。穩定就業還有社區經濟累積的是集體意識和認同感,可以讓社會穩定。

政府經濟建設與發展方向也必需往金錢投資報酬率更低,但長期可以透過生活品質不受破壞的共存方向做投資(因為私人無利可圖不會投資這種)。


總體結論:政府必須發揮比過去更強的功能,因為社會不會自己改變。



吐槽與問題:整本書最後把希望壓在公權力和社會重分配上。但是現行自由市場結合民族主義和政府公權力,是柄谷行人分類的「資本—民族—國家」邪惡軸心結構,受資本財團直接操縱,怎麼期待他脫離財團的獲利與經濟發展邏輯發揮功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日本・東京] 日本落地攻略 check-list

準備了一整年,去年終於離開工作幾年的中國轉職到日本啦!這次用用戶旅程圖的流程整理了一下相關備忘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關於找工作,未來應該是另一個系列文章了) 【目錄】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3.抵達日本機場:簽證・上網・暫時安頓] B.落地第一週 [4.租房] [5.戶籍登記] [6.辦理手機門號與上網] [7.開戶與辦卡] [8.入住與家具]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回目錄 依據是工作還是留學,確定合同之後,海外負責對口單位會替你跟日本外務省的入國管理局申請相關文件,並把資料用EMS之類快遞寄出,在成功完成簽證手續之前,這段期間不能前往日本(費時數週到一個月) 拿到文件資料之後,前往自己住處當地的日本外交單位辦理簽證(費時一到數天) 拿到簽證之後就可以訂機票前往日本了 後續:在日本機場入境時,審查護照的入境櫃檯會根據簽證把在留卡發給你,並且提供後續前往區役所登記戶籍的相關流程說明資料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回目錄 常用清單: 自己可以準備列一個常用清單存在evernote,後續可以依照checklist一步一步更新內容,因為很多訊息公家機關或銀行經常會用,剛辦好電話或戶頭可能也記不清楚號碼或卡號 生日換算: 昭和・平成・・・ 暫時地址: 地址是最最基本必備的,就像是台灣的戶籍,下一大步驟 「B.落地第一週」 裡面所有的步驟的起點就是要有地址(旅館地址無法在區公所登記,必須是一個短租之類的住處,之後如果搬家,也必須重新去區役所更新在留卡上的戶籍) 刻  印: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可以接受開戶只用簽名,以備萬一可以準備,台灣刻印便宜非常多! 初期上網: 由於剛剛到日本,沒有辦法正式辦手機門號,建議事先在台灣事先辦一週到一個月的sim卡上網,比較便利又划算 行程規劃: 我預計在抵達日本一週之內找到住處,然後保留一點彈性入職,所以提前10天左右出發,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在正式入職前就先跟海外公司的HR在日本當地碰面,請教一些租房相關的公司補助或保證人等等事宜,很多事情事前在offer package裡面沒有辦法問得那麼仔細 行李打包: 因為找房需要一點時間,依據自己初步規劃,確定自己需...

[書評]《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Ezio Manzini, 2015 《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曼奇尼,電子工業出版社 科技樂觀主義的蜜月期 經歷兩個月,讀書會的夥伴們終於把社會創新設計老前輩Ezio Manzini的「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重新復盤完成了。過了十年,每個人都已經親身體驗過許多不同的專案,從鄉村教育、無家者、居家長期照護、同時,也更實際經歷過商業場域的批評與檢驗,大家都不再只是單向聽講了。也因此,當我們重新拾起老前輩,幾乎每一章都是在炮火和自省中度過。 如今回顧這本書誕生的2015年,可能可以說是歐陸與中國,還有科技普及的蜜月期。米蘭理工與上海同濟大學等學校串連起DESIS網絡,智能手機推進的行動端網路(中國稱移動互聯網),地理定位型服務,web2.0,3D列印,帶動了很多新的想像。一時之間,基於某種地方性社群而非跨國資本或整府掌控的「共享」模式被高高抬起,科技讓人無比樂觀。中國對於媒體、公眾參與、還有國際合作,也延續上海世博會的聲勢,正好在改革開放以來最高點。這也讓Manzini在回顧歷史,還有面對十年前的「社會/社群/共同體/地方」時,敢於大膽跨越義大利與中國的差異,推演一些想像。 十年過後,回顧書中許多案例,其實大家都更世故了。除了大家已經可以意識到,「共享」的概念雖然美好,但真正規模化的,其實是外賣或者共享空間的二房東包租公服務。而這些服務雖然在商業上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風景,但其實建立在一種新時代的剝削之上。這些服務透過「零工經濟」跳過勞健保,透過不需營業駕駛與消防等等官方許可,賺取中間的成本價差,其實已經離原本想像的「共享」相當遙遠。當初Manzini等人在推崇「共享」這個概念的時候,其實忘記了,「共享」本身的營運和網路平台,社交媒體等等基礎設施,其實依舊需要建立在資本之上。 更令人訝異的是Manzini在書中的名詞定義。Manzini直接指名Social Innovation Design(社會創新設計)不是Social Design(社會設計)。早在十年之前,他就意識到有些社會資源重分配與社會機制,是不可能單純靠市場運作與政府制度自行解決的。對他來說,疾病,社會排除,災後重建等等需要介入的脆弱狀態,是社會問題,而「社會設計」是對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