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核電與房價的秘密關係:能源需求—工業用電—經濟發展筆記(長期增補)



追本溯源,為什麼需要這麼多電才是根本問題。如果不需要那麼多電,沒有核四也沒差。需要電牽涉到經濟發展、能源使用效率等等更廣泛的背景。由於台灣工業用電占比超過50%,就先從工業切入找,稍微爬文整理了一下。

我比較在意的是能源的投資報酬率和週邊連帶性,譬如南韓資料中顯示電價比台灣低,他的能源成本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關聯性是什麼。日本德國能源成本比台灣高得多,他的電價和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甚至失業率的關係是什麼?

「住宅用電和工業用電對比」

http://blog.cnyes.com/My/joejoeyourmoney/Article1060795
台灣資源缺乏,所有能源仰賴進口,電力成本直接受到其他資源進口的影響
◎本篇含許多寶貴世界住宅與工業用電比較基礎資料可查

http://www.nownews.com/n/2014/04/28/1210264
民生用電因傳輸供電成本較高,各國電價也多是民生電價比較高。除非像中國大陸、墨西哥和義大利等國,由政府補貼住宅用電。目前民生對工業電價比為1.02,較南韓(1.29)、香港(1.29)、新加坡(1.35)等為低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2014/01/12.html
是否全球政府都“補貼”工業用電?未必盡然。電力公司售電總成本中除發電成本外,另有極大一部份是“輸配電成本”。電力由電廠輸出時,多是以超高壓輸出(345,000伏特)。如果要輸送到一般家庭,就要將超高壓電力經由各地變電站以變壓器一路降壓,並經由配電系統配送到一般家庭用戶(110伏特),其輸配電系統投資極大。但如果輸電到大型工廠,可以用超高壓直接輸電給大用戶,工廠自行裝設變壓器以降壓,電力公司可省下龐大輸配電費用。所以基本上電力公司售電給工業其成本是遠低於售電給一般家庭。各國民生電價都高於工業電價,主要原因是成本使然,不見得是補貼工業用電。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11.html
台電今日工業售電大量虧損是事實,但勿忘台電今日民生售電也有大量虧損。主因是台灣目前售電成本低於發電成本,用戶用電越多,台電虧損越多。今日台灣工業用電大於民生用電,台電工業售電虧損自然大於民生售電

台灣2012人均年用電 10,357度電,每人每日使用28度電,但根據過去非營利家戶用電的資料來看,一般民眾大約居家的實際日用電量僅在4-5度,其他的23度電力都是工業、服務業用掉的。

德國採取新的能源政策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電費為台灣的4倍。電費漲為目前4倍,最高興的莫過於台電了。台電目前每年營業額約5000億,電價漲4倍,台電營業額水漲船高就將成長為2兆 。但很不幸的這多出的1.5兆是由全國人民多繳電費所造成的。台灣今日全國稅收也不過1.5兆,依遠見高見,學習德國等於要全國各行各業,全體人民全部加税100%,這是一個負責任的雜誌應給的建議嗎?德國人均所得近40000美元,超過台灣人均所得2倍
◎本文忽略電價與實質購買力和生活品質的關係,電價漲不代表生活一定難過。譬如最基本的,德國人民完全沒有買不起房子的長年房貸壓力,這可以減少龐大的固定支出,參見德國土地和住宅政策:


「工業用電與經濟的關係」

(疑問:工業用電占比是否一定需要高,經濟才會好,目前還沒找到解答)

並非每個國家的工業用電,都佔去全國電力消費這麼高的比例。近年大力發展文創與知識經濟的英國,2011 年的工業用電為 1,028 億度電,佔全國31.6%,住宅部門佔去 34.2%,耗電超過工業部門。鄰近的日本,在東海大地震前的 2010 年,日本全年總用電量略超過一兆度,工業用電 4,072.8 億度,約占 38.5%。
台灣前三大耗電產業 2011 年的用電,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業(386 億度)、化學材料(268 億度)與金屬基本工業─鋼鐵基本工業(156 億度),三者相加便已經占工業用電中的 62.4%,佔全國總用電量的 33.1%,相當可觀。
◎本站延伸閱讀相當值得爬

能源和工業用電牽涉到生產成本競爭力,德國電價在已開發國家中偏高許多,僅次丹麥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0122
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以及人造纖維產業用去了台灣的總用電量25%,但創造的GDP卻僅僅只佔了4.5%,我不是極力否決這五大耗能產業,只是代表著我們使用電,我們卻不應該被理所當然的視自己為共犯
◎文中有條列工業用電的補助款項
◎文章後半有討論再生能源一些資料


台灣政府的提升能源使用率政策
◎有一些基本數據規劃待比較,但是產業和競爭力部分的敘述不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日本・東京] 日本落地攻略 check-list

準備了一整年,去年終於離開工作幾年的中國轉職到日本啦!這次用用戶旅程圖的流程整理了一下相關備忘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關於找工作,未來應該是另一個系列文章了) 【目錄】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3.抵達日本機場:簽證・上網・暫時安頓] B.落地第一週 [4.租房] [5.戶籍登記] [6.辦理手機門號與上網] [7.開戶與辦卡] [8.入住與家具]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回目錄 依據是工作還是留學,確定合同之後,海外負責對口單位會替你跟日本外務省的入國管理局申請相關文件,並把資料用EMS之類快遞寄出,在成功完成簽證手續之前,這段期間不能前往日本(費時數週到一個月) 拿到文件資料之後,前往自己住處當地的日本外交單位辦理簽證(費時一到數天) 拿到簽證之後就可以訂機票前往日本了 後續:在日本機場入境時,審查護照的入境櫃檯會根據簽證把在留卡發給你,並且提供後續前往區役所登記戶籍的相關流程說明資料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回目錄 常用清單: 自己可以準備列一個常用清單存在evernote,後續可以依照checklist一步一步更新內容,因為很多訊息公家機關或銀行經常會用,剛辦好電話或戶頭可能也記不清楚號碼或卡號 生日換算: 昭和・平成・・・ 暫時地址: 地址是最最基本必備的,就像是台灣的戶籍,下一大步驟 「B.落地第一週」 裡面所有的步驟的起點就是要有地址(旅館地址無法在區公所登記,必須是一個短租之類的住處,之後如果搬家,也必須重新去區役所更新在留卡上的戶籍) 刻  印: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可以接受開戶只用簽名,以備萬一可以準備,台灣刻印便宜非常多! 初期上網: 由於剛剛到日本,沒有辦法正式辦手機門號,建議事先在台灣事先辦一週到一個月的sim卡上網,比較便利又划算 行程規劃: 我預計在抵達日本一週之內找到住處,然後保留一點彈性入職,所以提前10天左右出發,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在正式入職前就先跟海外公司的HR在日本當地碰面,請教一些租房相關的公司補助或保證人等等事宜,很多事情事前在offer package裡面沒有辦法問得那麼仔細 行李打包: 因為找房需要一點時間,依據自己初步規劃,確定自己需...

[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節]超長期的大型開發案

瀨戶內海藝術節 厲害之處老實說不在作品,看過直島安藤忠雄美術館才發現玄機。這是一個超長期的大型開發案,若是仔細追索一定可以從景觀空間規劃,一直到地方政府如何和財團合作看到更多細節。 這整個計劃始於1980年代直島町町長和福武書店老闆(貝樂生集團總裁)相識談及想經營文化相關領域。80年代末在島上規劃舉辦國際文化露營大會之後,1992年,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第一座美術館綜合旅館正式落成。隨後每隔幾年,島上包含老屋藝術改造在內(家project)陸陸續續興建起三座美術館與三座高級住宿空間,直到2010年才大張旗鼓舉辦第一屆瀨戶內海藝術祭。今年2013是第二屆,距離當初第一棟建築落成已經發展20年。 我這趟匆忙觀察,沒法深入採訪相關權力人士,但從藝術節執行委員會的掛名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會長是香川縣縣長,名譽會長和副會長是在地政商要人,但活動總策劃是福武財團理事長(貝樂生財團老闆)。後援則掛了日本中央政府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等相關單位。就這個大型活動來看,完全是單一私人企業(兼基金會)與地方政府合作。雖然說有錢大家賺,船公司,民宿,餐廳通通雨露均霑,但由貝樂生一家公司開發瀨戶內海各個島這種模式……仔細一查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幕後活動總策劃近年也改為同一個人福武總一郎!(這裡是用貝樂生控股公司取締役會長名義掛名)。這不禁讓人遙想台灣美麗灣,或者澎湖賭博開發案,若是能更深入參照,或許可以發現更多寶貴經驗或陷阱。 然而藝術節本身是中性的。 除了在不同島上巧遇同一志工媽媽聊了一下志工狀況,在小豆島吃拉麵還看到這趟印象最深的一個例子:一群藝術家以展外展方式長期蹲點,希望結合社造和藝術,讓高齡化人口外移的小豆島出現新活力。這些藝術家和這間位於知名景點旁的潮流拉麵店合作,將製麵空間改成展場,每周輪替一位藝術家在此作『自我介紹展』,不僅呈現作品,更呈現自己想在島上進行的三個創作計劃,除了讓在地民眾認識自己之外,也透過問卷回函和網路收集民眾迴響,希望能共同完成計劃。 潮流拉麵店非常美式,面海棧橋有烤肉區和bar,嘻哈音樂搭配開闊漁人碼頭風格的內裝。麵也不含糊,結合在地知名醬油釀造和麵線開發便宜的新式菜色。老闆相當親切,這次和藝術家還有町內會無償合作也樂見其成。可惜我沒法待太久不能追溯老闆究竟有何來歷,不過展外展選在這得過日本2012DSA空間設計獎的空間,不禁讓人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