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安頓中.觀察速記

吃「和府撈面」發現有趣的設計,不僅桌面提供手機充電線。送麵桌號改成收銀發一張電子卡片,可以插在座位上,服務生就知道要送到哪一桌。


1.房仲、房東、計程車司機、購物服務生⋯⋯每個人聽到你是台灣來的,都會問地震還好嗎?(公司人資倒是春節第一時間就發微信來問了)一般百姓對地震的關心出乎意料,但後來發現各台電視天天都在報台灣地震當天進度,不免回想起年初Olina Olinz引薦的那些腦袋清醒具批判性的台灣大選中國特派記者們。

2.因為救災的關係,馬英九以台灣領導人身份出現在中國新聞上。海協會和上海台商組織也有募款捐款消息,但是對象竟然是惡名昭彰的台灣紅十字⋯⋯

3.香港鳳凰衛視經常報導台灣動態,甚至包含國民黨馬朱洪王的政治互動分析。旺角以中國觀點談動亂,細節我還沒時間好好研究⋯⋯

4.CCTV的懷舊歷史劇《父母愛情》相當好看!以50~90年代為背景,那種雖然窮困但是純樸的氣氛大概是後現代的懷舊根基,對於日、港、台、中都是共通的亞洲發展記憶。故事從父母輩的戀愛一直描寫到兒女漸次成長獨立的大河劇描寫很細膩,八點檔家務事夾雜各世代的生活風潮,看了真的會被思想改造XD

5.《一槌定音》這個感覺概念承襲自《開運鑑定團》的拍賣節目現在變成都在談文化資產。來賓除了兩個正妹負責吸睛之外,其餘十位全都是博物館館長、大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創意策展公司創辦人等級,登場特別來賓每個都是國家技藝傳承人(無形文化資產傳承者=日本人間國寶,代表中國已經有相當程度完備的認證與文資認定制度)。我看的一集整集在講全國各地的年畫大師,延伸介紹各種版畫、木刻、符號和民俗傳統。可以這樣對全國觀眾做這樣的綜藝節目,只能說台灣的文化在許多層面上還是落後太多太多。

6.電視經常採用Infographic報導統計資訊,網路業在這裡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微信紅包統計數據和淘寶的用戶分析是全國新聞焦點,就像臉書牽一髮動全身,所有媒體都不得不關心,連搭計程車聽上海廣播電台也會聽到。

7.天龍中的天龍國看房,每天都是驚奇。中國的老公房近似台灣國宅年代集體興建,60、70年代的建築在法租界裡還是相當常見,登上木造樓梯間,總是會想起俯首奮筆疾書的魯迅、矛盾、張愛玲等前輩們。80、90年代興建的小區景觀配置則讓我彷彿回到高雄老家鄰近的國宅社區。

一級戰區南京東路永安百貨圓環邊上竟然有一整棟大樓50%都沒人進駐,在這裡或許最能看到中國的經濟硬著陸。

8.祖父母級房東有趁年假從澳洲回來的,有扛出家裡祖輩擔任新中國開國元勳獎狀講古、兒女全都移民海外新西蘭的,還有住到電梯大樓買下老公房投資出租客的。看房路程迢迢,漫步不時一走就是20分鐘,每天走個幾小時是常有的。房仲兼具導遊身份,不僅介紹哪裡有國家領導人住處,周邊治安好是因為以前都有武警巡邏,還會告訴你某個社區左邊是美國使館右邊是日本使館。

9.網路上包含PPT搜尋到的找房資訊都不太堪用了,上海最大的地產商德佑去年夏天被北京最大地產商鏈家併購,現在整合全線上租屋變成超級大房仲O2O集團。鏈家單單實體仲介店面的經紀人就有20000人,租屋則分枝由兩間子公司分別經營。丁丁租屋以純中介為主,旗下員工有1000多人,上海分部去年夏天才開張。如家租屋則是先統一和房東談好多年合約租下,再翻修用微高於市價的方式轉租。由於老派裝修確實不符現代年輕期望和需要,如家的IKEA形式裝修在功能和外觀上不僅高於平均水準,還有工業標準化,建立租戶信任的功效。更驚人的是,租金內含寬頻和每兩周阿姨打掃服務,基本電器如洗衣機瓦斯爐微波爐冰箱冷暖空調也都齊備。這真的打破先前台灣搜尋資料一致否定中國網路看房的印象,建立完全不一樣的找屋體驗。

10.上海每過一個街廓落差無比懸殊。暫住的飯店位置奇佳,agoda、booking.com年年得獎,緊鄰豫園、走路10分鐘就到外灘,但是周邊卻像身在快速道路引導邊上一樣荒涼。要不是搭公車從田子坊繞回住處,根本不曉得往另一頭走10分鐘就是LV、Dolce&Gabbana、Tiffany旗艦店和百貨雲集!許多捷運鄰近都有巨大街廓裹著圍牆,等著哪天整體都更開發。沿線縱走,感覺可以同時看到大稻埕、信義區、天母和三重。不經意瞥見宋慶齡故居,或者望著蕭索夾道的法國梧桐斜掩洋樓,總會覺得這樣的景象太不真實了。

11.不知是否有閒逛街的時段太古怪,感覺上海年節出乎意料冷清。晚上的城隍廟確實看花燈逛大街的人很多,甚至撞見一堆人想趁初五迎財神買財神票進廟觀禮。偷空繞了新天地和田子坊,也沒有記憶中熱絡。即使今天情人節,南京東路8:40並沒有萬頭鑽動的盛況,百貨裡頭沒什麼人,10:00從外灘漫步回家就宛如深夜。

12.每天都在實驗新app,目前最實際有感的是打車、小額付款和找屋。不過服務櫃檯又是另一個體驗了。有機會再談。

13.Astrill VPN只支援IOS 9以上,穩定性勉強中上,感覺完全上當。翻牆體驗還是無比惱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日本・東京] 日本落地攻略 check-list

準備了一整年,去年終於離開工作幾年的中國轉職到日本啦!這次用用戶旅程圖的流程整理了一下相關備忘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關於找工作,未來應該是另一個系列文章了) 【目錄】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3.抵達日本機場:簽證・上網・暫時安頓] B.落地第一週 [4.租房] [5.戶籍登記] [6.辦理手機門號與上網] [7.開戶與辦卡] [8.入住與家具]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回目錄 依據是工作還是留學,確定合同之後,海外負責對口單位會替你跟日本外務省的入國管理局申請相關文件,並把資料用EMS之類快遞寄出,在成功完成簽證手續之前,這段期間不能前往日本(費時數週到一個月) 拿到文件資料之後,前往自己住處當地的日本外交單位辦理簽證(費時一到數天) 拿到簽證之後就可以訂機票前往日本了 後續:在日本機場入境時,審查護照的入境櫃檯會根據簽證把在留卡發給你,並且提供後續前往區役所登記戶籍的相關流程說明資料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回目錄 常用清單: 自己可以準備列一個常用清單存在evernote,後續可以依照checklist一步一步更新內容,因為很多訊息公家機關或銀行經常會用,剛辦好電話或戶頭可能也記不清楚號碼或卡號 生日換算: 昭和・平成・・・ 暫時地址: 地址是最最基本必備的,就像是台灣的戶籍,下一大步驟 「B.落地第一週」 裡面所有的步驟的起點就是要有地址(旅館地址無法在區公所登記,必須是一個短租之類的住處,之後如果搬家,也必須重新去區役所更新在留卡上的戶籍) 刻  印: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可以接受開戶只用簽名,以備萬一可以準備,台灣刻印便宜非常多! 初期上網: 由於剛剛到日本,沒有辦法正式辦手機門號,建議事先在台灣事先辦一週到一個月的sim卡上網,比較便利又划算 行程規劃: 我預計在抵達日本一週之內找到住處,然後保留一點彈性入職,所以提前10天左右出發,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在正式入職前就先跟海外公司的HR在日本當地碰面,請教一些租房相關的公司補助或保證人等等事宜,很多事情事前在offer package裡面沒有辦法問得那麼仔細 行李打包: 因為找房需要一點時間,依據自己初步規劃,確定自己需...

[書評]《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Ezio Manzini, 2015 《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曼奇尼,電子工業出版社 科技樂觀主義的蜜月期 經歷兩個月,讀書會的夥伴們終於把社會創新設計老前輩Ezio Manzini的「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重新復盤完成了。過了十年,每個人都已經親身體驗過許多不同的專案,從鄉村教育、無家者、居家長期照護、同時,也更實際經歷過商業場域的批評與檢驗,大家都不再只是單向聽講了。也因此,當我們重新拾起老前輩,幾乎每一章都是在炮火和自省中度過。 如今回顧這本書誕生的2015年,可能可以說是歐陸與中國,還有科技普及的蜜月期。米蘭理工與上海同濟大學等學校串連起DESIS網絡,智能手機推進的行動端網路(中國稱移動互聯網),地理定位型服務,web2.0,3D列印,帶動了很多新的想像。一時之間,基於某種地方性社群而非跨國資本或整府掌控的「共享」模式被高高抬起,科技讓人無比樂觀。中國對於媒體、公眾參與、還有國際合作,也延續上海世博會的聲勢,正好在改革開放以來最高點。這也讓Manzini在回顧歷史,還有面對十年前的「社會/社群/共同體/地方」時,敢於大膽跨越義大利與中國的差異,推演一些想像。 十年過後,回顧書中許多案例,其實大家都更世故了。除了大家已經可以意識到,「共享」的概念雖然美好,但真正規模化的,其實是外賣或者共享空間的二房東包租公服務。而這些服務雖然在商業上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風景,但其實建立在一種新時代的剝削之上。這些服務透過「零工經濟」跳過勞健保,透過不需營業駕駛與消防等等官方許可,賺取中間的成本價差,其實已經離原本想像的「共享」相當遙遠。當初Manzini等人在推崇「共享」這個概念的時候,其實忘記了,「共享」本身的營運和網路平台,社交媒體等等基礎設施,其實依舊需要建立在資本之上。 更令人訝異的是Manzini在書中的名詞定義。Manzini直接指名Social Innovation Design(社會創新設計)不是Social Design(社會設計)。早在十年之前,他就意識到有些社會資源重分配與社會機制,是不可能單純靠市場運作與政府制度自行解決的。對他來說,疾病,社會排除,災後重建等等需要介入的脆弱狀態,是社會問題,而「社會設計」是對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