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泰國.曼谷]三日觀察速記

進擊的巨人源於曼谷大皇宮!

1.
這回居住的地方是曼谷捷運新發展的街區,昭披耶河更下游的吞武里。若是要和臺北類比,這個區塊相當像捷運新通車的新莊。

第一天來,就為路邊攤無比好吃但是價差奇大感到驚訝,一碗超好吃的肉羹麵叫價35,但是也可以吃一道220的砂鍋大頭蝦。這區晚上非常安靜,沿街店面與住家外裝飾許多劍獅、八卦鏡、元天上帝(此地很多道教神不知是否海外華人族裔的語音差異,漢字書寫會不一樣)等避煞什物,甚至有人掛「合眾平安」的燈籠。商家藥行中文相當常見,直覺像是香港店招風格,只是英文全換成泰文。

吞武里和大家常談的舊城區(考山路與大皇宮一帶)一樣,都是鄰河的舊區,歷史上更是曼谷遷都河左岸之前的城市原址。先前看到朱拉隆功大學國際設計建築學程和紐約The New School還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一起做河岸貧窮社區田調,就馬上想到臺北,這次真正親身走訪,更覺得有不少經驗可以直接和萬華還有大稻埕作對照。

2.
先前曾經在台灣找到唯一一本真的有文化觀點的旅遊散文(很可惜,誠品敦南店所有泰國旅遊書裡面只有日本人這本有點韻味)讀到曼谷的泰國人有80%都是有華人血統的泰國人,這點在路邊攤結賬的時候更是明顯,小販會說中文的出乎意料多,而且不是臨時學招攬觀光客那種。因為臨近就有傳統市場,看到商號從布店、藥店到商行都不乏中文出現,某種意義上似乎印證了這個日本編輯歐吉桑的說法。

如今,曼谷國際機場的標示已經全面標上中文,大皇宮週邊也出現許多口操中文的無牌導覽員(我猜)。觀光點的中國團客也就罷了,或許因為觀光真的夠發達,走在路上很像去京都或倫敦遊逛,到處都會聽見有人說中文。去東方文華喝咖啡的時候,甚至遇到台灣人在曼谷辦婚禮(婚紗是在台灣拍的,賓客口音是台灣腔)。姑且不論北東協怎麼發展,或者泰國和中國簽訂雙邊戰略夥伴,從生活面來看,中文在這裡感覺非常自然的和泰語、英語、日語並存,連我住的青旅老闆祖母都有華人血統。

3.
吞武里住處外50公尺就是傳統市場,出到大路,就是90年代重慶北路或者高雄鹽埕區的情調。傳統市場週邊相當有意思。泰國是全世界觀光流量明列前茅的觀光大國,一般人習於見到觀光客,小販也多少可以用簡單英文對答與結賬,但沒有印度的油滑氣,也沒有香港的不耐煩。我努力辨認泰文菜單上的太文字,一邊用新學的破爛泰文點菜,一邊訝異於飲食攤位出乎意外乾淨。

這回在許多地方觀察了一下英文使用狀況。起初是深夜抵達曼谷要轉車的時候問掃地阿婆路,阿婆即使沒有辦法對談,也都會仔細聽然後指引正確方向。中等程度的是百貨公司櫃姐,雖然現在曼谷超大型購物商城CENTRAL WORLD一樓化妝品專櫃都直接全部標上中文產品說明,但是和櫃姐搭話還是可以感覺到有勇氣但是多少厲有未逮的拘謹。最流利的或許是買捷運卡儲值的櫃台先生。

Sian Paragon的空中階梯,右手邊是三層高架的Siam捷運BTS站。

4.
前兩日都是搭捷運移動,感受到的大都會街景和人潮完全不遜新宿或澀谷。CENTRAL WORLD據說有10個SOGO大,現場走訪的震驚感,傳遞到身體的五官,這種巨大的資本金流在做建設的興奮和倫敦相仿。然而身為一個關注都市議題的觀察者,必然也會同時注意到這把雙刃劍的破壞性。CENTRAL WORLD旁邊就是市中心重要的四面佛神龕,至今每天晚上都還可以現場捐獻還願,付錢,駐點歌舞團就會獻戲兩分鐘給神看(這個做法有點讓人好氣又好笑),香火鼎盛,連捐款買香油處都有中英泰三語。

宗教廟宇的存在等同于在地紋理,四面佛神壇不大,但是這麼多人奉祀原本應該會有週邊的角頭或者聚落。然而現在全部變成百貨,這中間都市發展的權力鬥爭還有被趕走的原地居民都到哪裡去了呢?相當令人好奇。BTS沿線往吞武里,捷運下方都是十四線車道的巨大馬路,摩天大樓林立,這些街區原本是經過怎麼樣的更新過程發展成現在這樣呢?

5.
今天去的大皇宮、涅槃寺等舊城區不知是否因為兼具歷史與皇室神聖性開發不易,總之捷運不通,只能搭公車。一搭上車,才發現看到完全不同的曼谷風景。公車行經的河濱兩岸都讓人想起士林、社子與蘆洲週邊的舊區,某種意義上或許相對破敗,但是卻和我喜歡的傳統市場一樣相當有生活感。這或許是大家過去印象中的曼谷,而非市中心東移之後狂歡爆炸的新城。

大皇宮逛完走訪背包客群聚的考山路換錢,沿路路邊攤都在賣情趣用品和壯陽藥,相當讓人難以理解到底誰會在皇宮和國防部門口附近買這些產品。

我對考山路的印象其實相當稀薄,過去並沒有真的住過。但是今天一去,劣化的非常嚴重,不僅現在是士林、淡水水準,除了換錢比較便宜之外,那種年輕西方背包客飲酒狂歡買廉價劣質夜市品牌的氣氛更讓人完全難以接受。鄰近舊街區街屋感覺很可為,但生活感喪失大半。運河沿線一帶倒是適合散步,那種吊腳樓讓人想到瑠公圳沒有加蓋的區段。我試圖去找印花樂2012旅記提過的一些特色小店,但是沿途失望感大於獲得。連路邊攤都比吞武里貴5-10元,綠咖哩爛到讓人想要大罵以為我不會煮。迪化街如果沒有好好思考,或許也有可能淪落至此。

6.
事實上都市更新的變化沒有捲動到這個臨河街區,讓人有點意外。昭披耶河沿線有三十幾個渡口,整天從早到晚都有渡船像巴士一樣5-30分鐘固定班次巡行。渡船和公車一樣屬於大眾運輸,公車票8元,渡船15元。相較於照距離算的捷運動輒25-45來看,極其便宜。

搭乘渡輪的時候,除了歷史建物的沿河景點(鄭王廟直接延河蓋很帥),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些河景大飯店:半島酒店、希爾頓、東方文華⋯⋯甚至都有自己的碼頭讓水上巴士靠岸。這些大飯店和餐廳直接臨河興建是否會有安全性的地基問題?或者污染問題?此外,為什麼是比較下游處,而非考山路那一代接近歷史街區的區域?這些都市規劃層級的問題讓人好奇。

7.
涅槃寺與大皇宮是全世界遊客來曼谷必去的行程,然而導覽和我七年前來訪一點進步也沒有。就算不談服務設計這麼全面的體驗規劃,導覽小手冊在泰國標榜設計的狀況下竟然依舊其醜無比,內容呈現也沒有新意。

兩個景點彼此緊鄰,但是中間沒有任何標示,動線也相當不便。從涅槃寺繞過半個大皇宮才會到達正門入口,要走15分鐘以上。多年前旅遊書告誡說很多司機沿路會搭訕跟你說今天皇宮沒開,就是仗著這個移動距離,觀光客初來乍到搞不清楚就有機會上當。如今七年過去,一切依舊。對於一個觀光強盛,如今又積極發展設計產業的國家來說,這種現象有點難以令人理解。

8.
這幾天行程比較悠哉,還沒開始搜刮書店和出版品,不過最接近生活的7-11還是可以觀察到一個國家首都的庶民閱讀面向。便利商店最多也最有在地性的是泰劇雜誌,從老中青演員俊男美女,到民視世間情之類的狗血場面分解連續畫面紙上賭咒潑水給你看,非常刺激。

Susu提到的Sarakadee和WAY都可以在超市看到,是蠻好看的文化與新聞紀實雜誌,插畫運用在泰國現在真的已經極其普遍。設計時尚雜誌方面,找到CHEEZE和LOOKER這兩本水準優異的刊物,版面跟得上歐陸一線,時有實驗之舉。泰國有不少國際刊物在地版,這回發現比較有趣的是PLAYBOY泰國版,可以窺探泰國的性感與公開大眾媒體的尺度。


留言

  1. 你好,我也一向喜歡閱讀有文化觀點的旅遊散文,可以請教文中所提的日本作者所著那本書的書名嗎?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花卷]從宮澤賢治記念館到世界文化大戰

注意玻璃門上的警告牌,這間記念館會有熊從森林來參觀。 本來來花卷是來逛一個小小的Art Brut美術館 るんびにい美術館 (這個小展兩位作者都以災後作主題,非常驚訝。我很喜歡 水沼久直 的作品,用色的想像力真的是非比尋常),沒想到是宮澤賢治老家,大概就像前天逛 塩釜長井勝一美術館 沒想到會遇到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 宮澤賢治紀念館鄰近是一個博物館群,主要分兩區: 一區是花卷市博物館(現在在展北齋漫畫展)和宮澤賢治童話村(應該是遊樂場性的展示學習遊戲空間,我沒空進去看)。 另一區是山上一小片森林包圍著 宮澤賢治紀念館 和 宮澤賢治伊哈托夫館 。兩個館中間有著森林步道和根據宮澤賢治生前的設計圖打造的兩座花壇。再深入一點,還有 新渡戶稻造記念館 (這位很早期的世界人、農學家、教育家和台灣很有關係,曾在日治時期來台灣任官,對台灣糖業有重大影響)。

[譯]田村隆一,〈沒有話語的世界.歸途〉工作筆記

全詩請看 這裡 。   1 一句斃命    〈歸途〉 這首詩最難翻譯的其實是第一句。它是口語,是一句獨立的話,就像格言,或者像引言一樣,讓人想要替它前後加引號。而且因為後面出現第二次節奏覆唱,翻譯解讀的方式會影響整首詩的詩意。非常恐怖。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還原成標準日語該是: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言葉なんか = 語言這玩意/說什麼語言不語言( なんか 帶著無足輕重輕佻隨意的口語語調)   這句沒問題,但是 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就難了,會出現歧意。おぼえるの的「の」把這個句子名詞化,這裡出現一個詮釋的轉折。這時名堂就來了。   2 斷句機關   [pattern A]   我們把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去掉口語,寫成更書面體,句子會是: 言葉を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把なんか轉成を)   言葉を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的 の 是動詞子句名詞化,在這裡指稱的是前面「言葉をおぼえる(學習語言/學會語言/記得語言)」這件事情,ではなかった是過去否定,   所以是:(我)沒學過語言/不記得語言。   自此可理解成:我不會說話 ,但是我真實在 。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這時候我們再把先前口語感的なんか等等配件還原回去,句子增加強調感,   會變成:語言這玩意(我)沒學過/語言這玩意(我)不會。   延伸更通順可翻成:語言我實在不會。   回到原句口語腔調的話,就是:說話我實在不會。   [pattern B]   可是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其實可以用另一種方法斷句解釋,加個逗點變成: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這時候我就吐血了,究竟 の 指的是: A.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 の ではなかった(前面pattern A的翻譯, の 指的是學習語言/學會語言/記得語言這整件事)   還是 B.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 の ではなかった( の 單指學習/學會/記得,和前面語言這玩意這句話斷開, の 變成有一點 もの 的意味在)   如果是B,就可以把句子轉成: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ものではなかった( ものではなかった 會變成另一種強調語尾,帶有「不該」的意思)

[翻譯]現代設計組織(The Modern Design Organization)// Leah Buley // Keynote of UX Week 2015

.翻譯:鄭衍偉(uxbackpacker@gmail.com) .審訂:唐玄輝教授( Design Information & Thinking Lab ) 本篇文章翻譯自Adaptive Path舉辦的 UX Week 2015/8/25的開幕演講 。除了改為第三人稱敘述,省略部分瑣碎閒話之外,基本上進行了全文翻譯。非常感謝Adaptive Path設計總監Jamie Hegeman協助聯繫法務。所有圖片版權歸Adaptive Path、Forrester Research和Leah Buley所有,本文翻譯完全出於業餘分享,不具商業用途,請勿任意轉載。 Leah Buley // The Modern Design Organization // UX 2015 from Adaptive Path on Vimeo . Leah Buley是Forrest Research顧客體驗實務(customer experience practices)首席分析師,前 Adaptive Path公司成員。主持人對於這次邀請她來演講感到相當興奮,因為她可以說是當今全世界最瞭解組織如何大規模引進體驗設計的人。大家待會聽完演講後,一定會同意這個說法。Buley小姐在Forrester所做的研究不單是關於如何引進設計,還包含如何完成更好的設計。她對設計流程和設計組織有豐富的經驗,很多人都讀過她的作品: 《單槍匹馬的體驗設計小組(The User Experience Team of One)》 ,這本書的出版本身,也是體驗設計圈的盛事之一。在此,主持人榮幸引薦這位Adaptive Path過去的夥伴,邀請大家一同歡迎她來發表UX Week 2015的開幕演講。 Leah跟大家道早安。經過數十年之後,用戶體驗終於蓬勃發展。這是一個充滿潛在發展機會的瞬間。企業組織終於可以看到用戶體驗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她今天會具體描繪出整件事情的架構,說明體驗為什麼重要。也會分享,當你深入一個企業,觀察他們對於體驗設計的企圖、他們的做法、以及它們面臨的挑戰之後,現場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Leah說,開場的時候,主持人提到她寫了一本書《單槍匹馬的體驗設計小組》,但沒有提到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寫給Adaptive Path的情書。Leah想要感謝許多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