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核電與房價的秘密關係:能源需求—工業用電—經濟發展筆記(長期增補)



追本溯源,為什麼需要這麼多電才是根本問題。如果不需要那麼多電,沒有核四也沒差。需要電牽涉到經濟發展、能源使用效率等等更廣泛的背景。由於台灣工業用電占比超過50%,就先從工業切入找,稍微爬文整理了一下。

我比較在意的是能源的投資報酬率和週邊連帶性,譬如南韓資料中顯示電價比台灣低,他的能源成本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關聯性是什麼。日本德國能源成本比台灣高得多,他的電價和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甚至失業率的關係是什麼?

「住宅用電和工業用電對比」

http://blog.cnyes.com/My/joejoeyourmoney/Article1060795
台灣資源缺乏,所有能源仰賴進口,電力成本直接受到其他資源進口的影響
◎本篇含許多寶貴世界住宅與工業用電比較基礎資料可查

http://www.nownews.com/n/2014/04/28/1210264
民生用電因傳輸供電成本較高,各國電價也多是民生電價比較高。除非像中國大陸、墨西哥和義大利等國,由政府補貼住宅用電。目前民生對工業電價比為1.02,較南韓(1.29)、香港(1.29)、新加坡(1.35)等為低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2014/01/12.html
是否全球政府都“補貼”工業用電?未必盡然。電力公司售電總成本中除發電成本外,另有極大一部份是“輸配電成本”。電力由電廠輸出時,多是以超高壓輸出(345,000伏特)。如果要輸送到一般家庭,就要將超高壓電力經由各地變電站以變壓器一路降壓,並經由配電系統配送到一般家庭用戶(110伏特),其輸配電系統投資極大。但如果輸電到大型工廠,可以用超高壓直接輸電給大用戶,工廠自行裝設變壓器以降壓,電力公司可省下龐大輸配電費用。所以基本上電力公司售電給工業其成本是遠低於售電給一般家庭。各國民生電價都高於工業電價,主要原因是成本使然,不見得是補貼工業用電。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11.html
台電今日工業售電大量虧損是事實,但勿忘台電今日民生售電也有大量虧損。主因是台灣目前售電成本低於發電成本,用戶用電越多,台電虧損越多。今日台灣工業用電大於民生用電,台電工業售電虧損自然大於民生售電

台灣2012人均年用電 10,357度電,每人每日使用28度電,但根據過去非營利家戶用電的資料來看,一般民眾大約居家的實際日用電量僅在4-5度,其他的23度電力都是工業、服務業用掉的。

德國採取新的能源政策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電費為台灣的4倍。電費漲為目前4倍,最高興的莫過於台電了。台電目前每年營業額約5000億,電價漲4倍,台電營業額水漲船高就將成長為2兆 。但很不幸的這多出的1.5兆是由全國人民多繳電費所造成的。台灣今日全國稅收也不過1.5兆,依遠見高見,學習德國等於要全國各行各業,全體人民全部加税100%,這是一個負責任的雜誌應給的建議嗎?德國人均所得近40000美元,超過台灣人均所得2倍
◎本文忽略電價與實質購買力和生活品質的關係,電價漲不代表生活一定難過。譬如最基本的,德國人民完全沒有買不起房子的長年房貸壓力,這可以減少龐大的固定支出,參見德國土地和住宅政策:


「工業用電與經濟的關係」

(疑問:工業用電占比是否一定需要高,經濟才會好,目前還沒找到解答)

並非每個國家的工業用電,都佔去全國電力消費這麼高的比例。近年大力發展文創與知識經濟的英國,2011 年的工業用電為 1,028 億度電,佔全國31.6%,住宅部門佔去 34.2%,耗電超過工業部門。鄰近的日本,在東海大地震前的 2010 年,日本全年總用電量略超過一兆度,工業用電 4,072.8 億度,約占 38.5%。
台灣前三大耗電產業 2011 年的用電,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業(386 億度)、化學材料(268 億度)與金屬基本工業─鋼鐵基本工業(156 億度),三者相加便已經占工業用電中的 62.4%,佔全國總用電量的 33.1%,相當可觀。
◎本站延伸閱讀相當值得爬

能源和工業用電牽涉到生產成本競爭力,德國電價在已開發國家中偏高許多,僅次丹麥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0122
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以及人造纖維產業用去了台灣的總用電量25%,但創造的GDP卻僅僅只佔了4.5%,我不是極力否決這五大耗能產業,只是代表著我們使用電,我們卻不應該被理所當然的視自己為共犯
◎文中有條列工業用電的補助款項
◎文章後半有討論再生能源一些資料


台灣政府的提升能源使用率政策
◎有一些基本數據規劃待比較,但是產業和競爭力部分的敘述不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桃園]你聽過安麗,但可能沒聽過安麗的體驗設計?!

「你聽過安麗嗎?」今天有幸參加台科大宋同正老師seminar的 安麗桃園體驗廣場 參訪,到了現場,真的就是全球直銷龍頭Amway耶! 11年前,台灣安麗南北物流倉庫出現運用效率不平均的問題。由於業務集中在台灣北部,造成北部物流中心2800坪負責70%營收,南部物流中心4200坪負責30%營收,北部天天加班,南部每天開機有限的狀況。就在這時候,儲運處處長黃桂琴(Gloria)決定放棄南部倉庫,在物流倉庫全面自動化的同時,引進體驗經濟。 物流倉庫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全自動高20m、深85m的倉儲長城,大幅縮小倉庫的土地佔地面積,節省70%的土地成本。原本堆高機調度倉儲平均3分鐘的操作,搭配條碼感測、上架調貨盤點系統、恆溫室等周邊配套之後,縮短到48秒。除此之外,從紙箱包裝、檢貨、重量品管到進入物流宅配全程15分鐘的流水線,也大幅增加效率。 那麼減少的人力呢?那些消失的堆高機駕駛、倉儲人員該何去何從? 大家都是從直銷認識安麗,然而安麗企業本部的員工,是不能從事直銷的。當企業基層員工心事重重,擔心自己遭到取代的時候,Gloria問大家說:「你們想不想改變?」 「想。」 「好,那我們來學怎麼泡咖啡。」 .體驗設計創造的舞台 直銷一向背負著相對負面的社會形象。強迫購買囤貨的傳聞、上下線的組織制度不透明、還有拉人頭的人情壓力,都讓直銷產業外圍的人感到卻步。 直銷是一個正正當當的行業,不必搞神秘。Gloria雖然是物流出身,也不是設計師,但是她抓到了「不透明」的問題癥結。她決定利用這個改造物流倉庫的機會,重新建立一個「透明化」的運作系統。R&J咖啡廳就是第一個接觸點。事實上,全球各地安麗分部雖然有客服、生產管理、和物流等功能,但是沒有人經營對外公眾的咖啡區。透過這個咖啡廳,Gloria想要先打破學習和促銷的刻板印象,讓企業傘下的業務員可以帶人「進來」。倉庫是「被動」的,但是體驗服務,是「主動」的。 今天使用的導覽耳機。 「當時我在安麗已經工作十幾年,一開始,我是站在不認識安麗的人的立場,開始想我該怎麼介紹這間公司。就像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一樣,一開始你要怎麼認識企業?一定是上網先查一下背景,這就是介紹組織沿革。接下來你會想這工作可以做嗎?有沒有騙人?所以我們要給一些優秀的產品證據。接下來大眾會問的問

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小探美國AS220

(全文首刊於 《台灣建築》2015 2月號 ) 大概因為這期有藤森照信談丹下健三的演講整理,博客來相當熱賣,有機會的朋友們可以找來讀讀呦。 如今台灣政府討論「文化空間」的時候,多半打著「創意經濟」的口號追求營利收益,卻無創意經濟的實質,對於建構上下游產業鏈完全沒有任何具體對策。進而引發「觀光地景」以及「文化資產出租」兩種現象。松山文創園區、台中歌劇院、古蹟標租⋯⋯問題已經一一讓人難以忽視。 那麼,我們該往哪裡前進呢?讓我們看看全球最強的在地型文化空間 AS220 的例子。 任何文化空間的成立,背後都必定有一個基本的價值目標。由於當代的文化從狹義的「文化藝術」延伸拓展到社會學廣義討論的「人類所有的精神與物質活動產出」,對於文化的定義也受各個地方的社會、經濟、政治現況影響,出現許多認知上的落差。因此,想要討論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我們一定得從背後的動機,也就是主事者的「文化決策」開始談起。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判斷這個文化空間的成效符不符合原本的目標。更進一步,也才有可能討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 兩套不同的價值系統 製造業外移、失業率升高、全球化經濟分工促使許多工業國家政府必須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為了解決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創意經濟」被視為諸多解決方案之一。許多國家都以英國工黨於1990年代末提出的「創意經濟」作為模範,希望效法英國政府的政策方向與產業發展模式,台灣也不例外。 工黨上台後,面對製造業崩解、產業出走的處境力求轉型,開始盤點全國產業結構,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盤點報告(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確認英國的在地產業狀況之後,才確定要發展創意產業。所謂產業,指的是具備上下游生產鍊的整體生態系,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行銷物流全盤都必須包含在一起思考,這樣才有可能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然而,當我們回顧英國提出的報告,我們會發現「文化多樣性」並不在產業報告的關心範圍。此外,以報告中的音樂項目為例,特別註記教育與訓練如同購買樂器,並不包含在「總產值」、「消費者支出」甚至「就業人口」的統計範圍。這似乎可以解釋,在經濟發展導向的產業路線中,推廣教育不能作為「產值」,反而算是開銷與投資的「支出」。白話的說法就是:推廣教育要花錢,沒辦法創造真正的產值。

[日本・東京] 日本落地攻略 check-list

準備了一整年,去年終於離開工作幾年的中國轉職到日本啦!這次用用戶旅程圖的流程整理了一下相關備忘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喔。(關於找工作,未來應該是另一個系列文章了) 【目錄】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3.抵達日本機場:簽證・上網・暫時安頓] B.落地第一週 [4.租房] [5.戶籍登記] [6.辦理手機門號與上網] [7.開戶與辦卡] [8.入住與家具] A.事前準備與抵達日本 [1.辦理簽證] ↑回目錄 依據是工作還是留學,確定合同之後,海外負責對口單位會替你跟日本外務省的入國管理局申請相關文件,並把資料用EMS之類快遞寄出,在成功完成簽證手續之前,這段期間不能前往日本(費時數週到一個月) 拿到文件資料之後,前往自己住處當地的日本外交單位辦理簽證(費時一到數天) 拿到簽證之後就可以訂機票前往日本了 後續:在日本機場入境時,審查護照的入境櫃檯會根據簽證把在留卡發給你,並且提供後續前往區役所登記戶籍的相關流程說明資料 [2.前往日本前的預先準備] ↑回目錄 常用清單: 自己可以準備列一個常用清單存在evernote,後續可以依照checklist一步一步更新內容,因為很多訊息公家機關或銀行經常會用,剛辦好電話或戶頭可能也記不清楚號碼或卡號 生日換算: 昭和・平成・・・ 暫時地址: 地址是最最基本必備的,就像是台灣的戶籍,下一大步驟 「B.落地第一週」 裡面所有的步驟的起點就是要有地址(旅館地址無法在區公所登記,必須是一個短租之類的住處,之後如果搬家,也必須重新去區役所更新在留卡上的戶籍) 刻  印: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可以接受開戶只用簽名,以備萬一可以準備,台灣刻印便宜非常多! 初期上網: 由於剛剛到日本,沒有辦法正式辦手機門號,建議事先在台灣事先辦一週到一個月的sim卡上網,比較便利又划算 行程規劃: 我預計在抵達日本一週之內找到住處,然後保留一點彈性入職,所以提前10天左右出發,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在正式入職前就先跟海外公司的HR在日本當地碰面,請教一些租房相關的公司補助或保證人等等事宜,很多事情事前在offer package裡面沒有辦法問得那麼仔細 行李打包: 因為找房需要一點時間,依據自己初步規劃,確定自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