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初看《推測設計(Speculative Everything)》的時候,其實我一直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現在想想,我抱著一種商業工作現場的小人之心,就想找到作者的漏洞酸幾句。
可是,在UX與設計諮詢領域工作幾年之後,我確實一直對幾個關鍵問題抱著疑惑。文化工作背景的我,在中華區、日本、與東南亞幾國進行專案之後,對於各國的工作習慣、社會行為乃至文化傳統的差異比共性更感興趣。如果用戶體驗源於認知心理學,與認知世界的價值判斷有關,我們進行設計時,應該怎麼討論與探索這些文化、傳統、與價值觀的差異?
面對有限資源,設計研究又經常被切割的背景之下,大部分的時候我做UX設計工作範圍其實並沒有那麼多自由。都是狹義的介面層級的信息架構、易用性、協作的技術、工具與開發規格之類的問題。幸運的是,身在設計諮詢領域,至少會多更多機會接觸到更廣的前期數字化戰略規劃,開發路線圖規劃,服務設計與流程設計,多部門與多公司的協作引導,以及高階的信息數據架構等等。
可是,身為一個跨國IT公司的工作者,公司除了IT領域之外的設計,多半並不關心。譬如說,我經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遊樂園數字化行銷設計項目,由於園區過大,信息量與接觸點複雜,單單與導航相關的設計,除了APP之外,其實從出遊的理由與場景,交通接駁,入住指示,宣傳品,甚至空間的指標,WIFI部署信號覆蓋範圍等等如果不一起考慮,是很難串連的。從服務設計全接觸點的角度看,如果只在狹義的網頁或APP這些數字領域作UX與UI,那思考的面向與實際進行的設計探索真的很少。從文化層面角度討論一家人出遊與過去的中產社會背景相比有什麼期望的差異,這種討論就更稀有了。
對我來說,我覺得單單從事科技業的UX與服務設計,雖然多半是培養了設計師四力框架當中的兩條技能樹(以後有機會可以整理一下),但是在思辨能力和價值主張這部分,其實我覺得產業界是很貧乏的。雖然很多人接觸用戶體驗的初衷是同理心,是IDEO講求的真實世界的原型探索,可是進入科技業之後,應該都會感到自己所做的UX和原本嚮往的世界實在是有點距離。
然而,我並沒有因此放棄追問我關心的提問。來到日本工作之後,透過安西洋之《デザインの次に来るもの(設計下一步又是什麼)》(稍微整理過小感)、佐佐木正人《アフォーダンス(Affordance 直觀功能)》、還有日本版《WIRED》連續探討Digital Wellbeing,Mirror World等幾個未來專題,包含對於日本自身數位領域用戶體驗論述與實踐為何滯後的思考,我覺得好像慢慢又找到一些可以讓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和真實社會連接上的線索。
也因此,如今重看《推測設計(Speculative Everything)》,也才真的開始可以了解、珍惜它想討論的議題。
在「設計的根源在於解決問題」之外,這本書談的,是不為了解決問題,而是提出問題與可能性的設計。可以說,他想要討論的是和Design Thinking完全路線相反,可以互補的另一個對待設計世界的價值思考系統。
傳統上來說,這很接近戰略、市場、研發領域在做的市場探索,趨勢觀察,概念設計。不過,因為作者Dunne和Raby這對拍檔是RCA皇家藝術學院出身(現在到了Parsons)的人文背景,他們更關心的是不僅僅考慮商業,而是在消費商業的限制或習慣之下,討論社會與人文價值還有什麼可能性或風險。某種意義上,他們想要接續帕帕納克的步伐,開拓設計超越商業性的那一面,讓設計扮演更加公共性、社會性的角色。
這讓我想到我先前讀到某個學習理論的時候討論狹義的數字化UX,談到現在的UX設計多半是基於順暢的操作盡量減少阻礙來設計,可是反過來,如果使用者沒有經歷失敗或者被賦予嘗試不同操作方式的權利和機會,使用者也不會有所學習,或者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反而變成只能依照步驟行動的被動操作者/被動消費者。像是這類的討論,在一般工作場合是很少的。
初步小感,中文版因為新增了台灣科技大學梁容輝教授的審訂序(購書頁面下半有全文,他在台灣推動推測設計的研究室部落格與個人部落格也很值得一看),從各領域、哲學、交互設計學界這十年來的討論、以及中英文的實際詞彙運用討論speculative該怎麼翻譯,在閱讀深度上多了一層參照,真的是大大加分。作者利用一到三章鋪排設計為什麼受限,他們想要探索的又是什麼價值,循序漸進描述「另一種非商業出發,非解決問題出發的設計」。從第四章開始,陸續透過不同的科技(譬如生物基因改造)、或者表達媒材(譬如科幻敘事)切入,以具體的創作者與作品怎麼呈現和討論「人類社會與價值的可能性」,來描述他們心目中的「設計」。
讀者或許會困惑的是,這麼一來,設計和藝術的差異是什麼?各種表現包含文學或影集都可以被當成推測設計的手法的話,那麼「設計」的範圍,是否又太過廣泛?如果任何探索「人類社會與價值的可能性」的創作都算設計,那麼設計這個詞是否失去意義?第一個問題,作者們認為設計師在實現設計概念的時候,需要考慮更多技術、媒材和效果怎麼表達他想表達的世界觀,所以和純粹美感或造型的藝術不一樣,反而更多是敘事,和概念藝術、行為藝術的敘事脈絡更近,可是比他們更具象。第二個問題,可能要有待我繼續讀,才會知道答案了。
相關歷史整理,發現已經有台灣小夥伴在Medium上面整理了一系列的材料,可以參見「推測居民Speculatizen」。
相關歷史整理,發現已經有台灣小夥伴在Medium上面整理了一系列的材料,可以參見「推測居民Speculatizen」。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