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回國開始針對這個題材有機會受邀分享幾次。陸陸續續有些記錄,想在這裡稍作整理。 基本上分享會內容以去年冬季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贊助的思想地圖專案為主,結合採訪和台灣在地案例做比較。簡單版的摘要介紹可以看 這裡 ,詳細的結案報告書全文可以參見 這裡 。 【影片】 台灣關鍵研究小組月會周到地做了影片記錄上傳,不過到目前為止,每場都會因為時間關係調整架構篇幅,或者依照觀眾反應增減案例和投影片。應該還可以談得更清晰、更親切。 感謝Che Wei Liu針對這場發表做的現場速記: 1) 文創應分為【創意經濟】,【文化教育】,兩者邏輯完全不同 2) 【創意經濟】:源自1990年代英國工黨政策,製造業外移為背景,需要新的經濟型態,不僅看產值,更檢視開銷與投資,操作上有業種策略取捨,整合該產業鏈上下游,投身於國際貿易競爭情境,就是產業政策,跟文化實在無關 / ex 甄寰傳,北歐就不會投資音樂產業 3) 【文化教育】:從文藝復興時代以降,政權用於鞏固統治正當性的文宣與教化之用途,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後可視為,文化的公共建設。著重於多樣性,異質,保存,實驗,甚至能夠創造新價值內涵,不以營利產值為衡量 / ex小劇場,文學,古蹟 4) 為什麼 [文化] 與 [都市發展] 走的越來越近?》房地產包裝與地域特色形塑,吸引階級消費 / ex 六本木之丘與森美術館,臺中歌劇院與豪宅群,倫敦東區文藝閒暇消費地景 5) 另一種可能:【同樂城市】 特質 (一)溝通 communicable / 日本仙台多媒體藝術中心 特質 (二)平價 affordable / 美國羅德島州 AS220 藝文聚落 --- 清大彭明輝回應: 1) 當代人潮特質:〝跟著大家走〞。所以應把握〝為什麼來?〞,以及〝停留駐足的理由〞。 2) 台灣農村轉型的幾個要點:與美澳相比屬於超小農 0.2公頃農地/人,兼業農,應使農村多元化,城鄉距離短,提高農村人口存款能力。 3) 製造業內部以自動化為優先精進的方向,不會提高就業人口。製造業已經做完人類所需要的一切需求。必須有國際尺度的串聯與公共政策轉型,來面對製造業的議題,是否允許製造業大量運用能源,不會增加就業,到底要製造什麼,等課題。 4) 衍偉所考察的案例,其實都是把,【產業】與【文化】搭建勾聯...
Experience Design, Public Space, Visual Narration, and Trav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