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 x 體驗設計 採訪速記】
今天二次拜會SSD,拿了歷年年報和一堆資料還有有趣的獨立雜誌S-meme。週日還有2013秋季學期發表會,相當期待。
1.
SSD(Sendai School of Design 仙台設計學校),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在地創意人才育成計劃。整個計劃源於東北大學培養的畢業生只有16%留在仙台在地就業,培養的人才大多離開,對於區域發展和高等教育投注的資源來說都很不利,因此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都市研究所結合文部科學省(相當台灣教育部加文化部)和仙台市共同開設了SSD。
課程每次為期半年,完全免費,以專案導向學習的方式聚集創意產業(設計、程式、媒體、建築、編輯等)相關領域研究生和在地社會相關從業人士共同針對在地議題進行田調工作,並實際完成專案或製作原型。內容主要涵蓋五個專案導向學習工作室:媒體、環境、社會、界面(communication)、國際,可以依照個人興趣報名其中一個工作室參加徵選。課座講評老師從策展人、產品開發、行政、金融專業者等依據專案工作室年年更替,觸及面向相當廣。
這個計劃最主要的源頭是文部科學省的「社會系統改革與研究開發整合」推進政策,資金來源則是「區域再生人才創造據點」建構專款,為期五年。值得一查。快速掃過這個專款對日本各地扶持的專案,有很多名目都相當妙:從多文化共生推進師、食農師傅育成到里山大師培育⋯⋯不過這不是今天的重點。
東北大學是日本第三間帝國大學,僅次於東大和京大,是日本東北六縣最重要的大學之一。魯迅留日的時候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就是東北大前身。東北大學所在地仙台市則是東北地區最大城市,人口有106萬,311之後更是聯結鄰近災區復興計劃的大本營。SSD開始於2010年,開辦半年就遇到311,也讓它專案導向介入社會的身份變得更加特別。
根據SSD大頭目本江老師的說法,仙台雖然是東北最大城,但是在地卻沒有主要產業,大都是日本大企業的分公司。再者,仙台並沒有任何設計或藝術學院,然而從就業業種分析來看,從事創意產業的人數比例卻不輸大阪和福岡。網路時代許多創意工作者可以遠距承包東京等都會工作,所以回歸在地都市生活。但是與此同時更凸顯出在地沒有任何創意產業工作需求,在地的創意人才彼此也沒有橫向的網絡聯結,缺乏策展或製作人的角色籌劃更具產業規模的計劃,出現一種有人才卻搞不出東西的狀態。因為當代建築.都市專業關注的已經不僅只是建物本體,因此本江老師他們就以建築.都市研究所為據點提案開始整合在地資源。
2.
SSD整體計劃其實包含三個部分。
為了讓創意產業在城市立足,需要一個可見可觸碰的據點,因此重整物流批發業據點成立創意產業的共同工作與育成空間TRUNK(鄰近還有針對音樂產業的MOX和表演藝術相關的10BOX)。這個據點主要是讓資訊和人才可以聚集流通,讓人才現身可以被找到。營運端也會媒合工作和相關產業諮詢和培訓的人際網絡。TRUNK的經營者是民間商會仙台批發物流中心,除TRUNK之外,也介入批發物流街鄰近許多在地營造計劃。
接下來是培育整合性與實務執行人才。這就是SSD本體,以及相關聯結的眾多國際交流、公共講座與專案,甚至參與橫濱藝術三年展和愛知國際三年展。
最後,也是我覺得相當前所未見的,是成立「東北商人設計塾」,目的是教育中小企業和在地企業業主如何應用設計。大家不必訝異,就算是日本,對於地方都市來說,一般而言業主一樣不重視設計,認為是昂貴、徒具包裝但沒有實用性的才藝。教育業主一來是讓業主了解設計的實際功能與商業性,業主其實也需要學習怎麼和設計師一起工作,才能進而接受媒合。二來群聚之後,一旦有人採用獲得商業成果容易激發競爭心理,會出現良性循環。這個概念最強之處在於,他的著眼點是直接培養在地客戶,讓在地創意產業從業者可以獲得在地工作,打通資本和人才之間的斷層。我問本江老師這個在日本其他地方是否有案例,就他所知目前還沒聽說。
3.
先前採訪仙台媒體中心、BOOK BOOK SENDAI都提到仙台的民間力量強盛。我問本江老師除了資本和制度之外,在地人文環境對於SSD成立有沒有什麼幫助?
仙台雖然沒有設計和藝術相關高等教育專業學校,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諸侯國。幾百以來都是東北的主要都城,民間對於文化有自己的基本生活觀。父母培養小孩學才藝不是虛榮,而是因為覺得教養需要。即使不是以此為業,很多人出社會也都會學習樂器或者茶道等才藝。甚至單就SSD來看,雖然不用學費,但是長期每天周間晚上都要上課,其實對一般上班族來說也是一定負擔,多少會影響工作加班,但是仙台在地企業卻會鼓勵員工進修。放諸日本,並非每個城市都有這個本事和內涵。
下午跑去火星之庭聊天,沒想到恰巧碰上週日BOOK BOOK SENDAI相關藝文圈和NGO網絡頭人會聚會喝酒吃飯,看來又會多很多線可以追。夏秋的時候還會再來,到時候針對災後的在地營造還有很多很多可以挖。我跟本江老師說東北因為震災的關係,現在許多社會創新都集中在這裡做實驗,機會和資源都很多。沒想到本江老師反而露出苦笑說,這只是一時風潮。我追問是否和在地政府官員任期有限,目標比較短有關,他笑而不答。不過五年期限轉眼要到(2015年春天結束),可以感受到後續如果有心想要繼續經營,一定會有規模和資源上的壓力。我想到去年自己研究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專題報導,台灣嚮往的日本,內部弊病很多難以單看表面光鮮。沒想到連創新重地的東北仙台也充滿秘辛。等我混熟一點,再找機會慢慢挖。
覺得仙台設計學校如果台灣一些比較好的社大和社規師制度如果可以和地方政府或地方需求結合,也可以做到類似的社會介入規模和深度。差別可能主要在於操作領域?譬如以他們五個軸心的工作室專案來舉些例子:
媒體軸:由著名建築史家五十嵐太郎主導(他也是去年愛知藝樹三年展藝術總監),帶領學生從在地人文空間歷史等不同角度切入,兼顧形式和內容從頭到尾編出實驗性強的獨立刊物S-meme。先前我很喜歡的一期是談震災與SHOPPING,觀察震災之後的城市景觀改變(譬如興建大賣場)和消費習慣,還去近郊各個大賣場做田野調查。
社會軸:有很多專案都很有趣,譬如盤點311災後的遺留物哪些值得保留,結合管理維護的經費和規模大小建立可行性的規劃計劃。或者高齡化人口減少村落的公共設施如何結合在地產業和社群賦予功能再利用。比較像是台灣社造相關領域處理的問題。
環境軸:比較像建築景觀空間專業相關科系的本行。從地緣各種資料分析製作MASTER PLAN,今年來宜蘭是做和水共生的調查,觀看衛星區域圖做水文分析,更覺得宜蘭的分布狀況和仙台很像(當然人口密度有差)。評圖的時候看到實踐大學和東北大學兩地的著眼點很不一樣。
界面軸:原本日文是用communication,但是內容和一般概念的溝通或傳播都沒有關係,而是專指不同領域之間的交界,譬如如何將城市生活的時間轉換成為可視的資訊界面,進而落實成具體的作品或產品。311震災紙牌就是在這個工作室做出原始版本,後來歷經改良,再透過工作坊請專業畫家參加重畫,並回收使用者意見增刪內容,才變成現在的版本。
國際軸:主要是跨國進行的交流型專案,今年來宜蘭就是把國際軸和環境軸合在一起開課。
(感謝思想地圖計劃贊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