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廣州]一起開工社區


入口藏身在兩棟大樓的防火巷最深處,但是裡面別有洞天



這幾天在葉問和黃飛鴻老家出差,有幸偷空到廣州走走。廣州氣候和情調非常像台灣,很有活力也很有歷史感。老城區綠意盎然非常討人喜歡,是目前前往四個中國城市中最讓我感到親切的地方。

今天透過同事引介,前來和中國南方關心社區營造/共創空間/社會創新的組織「一起開工」的創辦人之一Fido小聚,也一併認識了一票周邊圈子,包含做食農教育,以米出發關注城鄉發展和環境教育的「天地人禾」合夥人Linda,還有社會企業「多揹一公斤」現在散處不同產業的前員工。間接做了小訪和觀察。

外面街口可以看到「息息相關」計畫設立的路牌。透過和在地區委會(類似台灣的社區發展協會/里層級的基層市民半公務員組織)合作,一起開工透過民眾參與是設計建立10幾個街區觸點,慢慢發展舊城區的活動經營基礎設施。專案本身其實完全無法賺錢,但是開始累積案例樣本,可以往下繼續深化合作,並且和在地行政單位建立長久關係。接下來他們也開始思考跨出廣州,到上海發展相關的公共空間計畫



紙做的prototype



1F大型開放活動空間平常是co-working space,目前是以一年一人365元人民幣(台幣一天5元,一年約1800元)事實上一起開工反覆試錯尋找各種經營模式,這並不是最主要的營收






二維碼和不同渠道的開放性

共同創辦人Fido,也是不錯的設計師



2F 開始是進駐固定辦公室的新創公司區

2F 大會議間

社會創新媒體Bottle Dream辦公室
從秘密隔間向下望

3F 是一起開工最初經營的起點


4F 公共廚房進駐的小組接下來要開始發展社區用餐、私廚與食物設計教育的相關服務

4F 空中庭園


「一起開工」發展近三年,起初受益於投資人挹注,改造舊廠房3、4樓,發展到租下整座廠房1-4樓。近一年已經擴張到可以讓30個員工損益兩平,而且意識到co-working space在中國水土不服、在地政府盲目推廣創業、地產和二房東經營模式的後遺症和非永續性等等狀況,開始和許多在地產業與政府單位合作專案。

共同創辦人Fido自己另有一個經營多年由各國華人志工共筆,關注社會創新的新媒體平台Bottle Dream,今年成立公司以四人團隊緩步前進,籌辦夏天「瓶行宇宙」大會,將會邀約可以喝的書發明者Theresa Dankovich、紐約遊民義剪師Mark Bustos以及中、港、台一些小小的力量一起在廣州圖書館發聲。

在這些場子看到少少的人怎麼經營茁壯,直覺在想的,其實是台灣同輩或更年輕的世代的機會與際遇。假使我們真能有些資源,我們會怎麼行動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日本.花卷]從宮澤賢治記念館到世界文化大戰

注意玻璃門上的警告牌,這間記念館會有熊從森林來參觀。 本來來花卷是來逛一個小小的Art Brut美術館 るんびにい美術館 (這個小展兩位作者都以災後作主題,非常驚訝。我很喜歡 水沼久直 的作品,用色的想像力真的是非比尋常),沒想到是宮澤賢治老家,大概就像前天逛 塩釜長井勝一美術館 沒想到會遇到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 宮澤賢治紀念館鄰近是一個博物館群,主要分兩區: 一區是花卷市博物館(現在在展北齋漫畫展)和宮澤賢治童話村(應該是遊樂場性的展示學習遊戲空間,我沒空進去看)。 另一區是山上一小片森林包圍著 宮澤賢治紀念館 和 宮澤賢治伊哈托夫館 。兩個館中間有著森林步道和根據宮澤賢治生前的設計圖打造的兩座花壇。再深入一點,還有 新渡戶稻造記念館 (這位很早期的世界人、農學家、教育家和台灣很有關係,曾在日治時期來台灣任官,對台灣糖業有重大影響)。

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小探美國AS220

(全文首刊於 《台灣建築》2015 2月號 ) 大概因為這期有藤森照信談丹下健三的演講整理,博客來相當熱賣,有機會的朋友們可以找來讀讀呦。 如今台灣政府討論「文化空間」的時候,多半打著「創意經濟」的口號追求營利收益,卻無創意經濟的實質,對於建構上下游產業鏈完全沒有任何具體對策。進而引發「觀光地景」以及「文化資產出租」兩種現象。松山文創園區、台中歌劇院、古蹟標租⋯⋯問題已經一一讓人難以忽視。 那麼,我們該往哪裡前進呢?讓我們看看全球最強的在地型文化空間 AS220 的例子。 任何文化空間的成立,背後都必定有一個基本的價值目標。由於當代的文化從狹義的「文化藝術」延伸拓展到社會學廣義討論的「人類所有的精神與物質活動產出」,對於文化的定義也受各個地方的社會、經濟、政治現況影響,出現許多認知上的落差。因此,想要討論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我們一定得從背後的動機,也就是主事者的「文化決策」開始談起。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判斷這個文化空間的成效符不符合原本的目標。更進一步,也才有可能討論空間的「公共性」是什麼。 兩套不同的價值系統 製造業外移、失業率升高、全球化經濟分工促使許多工業國家政府必須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為了解決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創意經濟」被視為諸多解決方案之一。許多國家都以英國工黨於1990年代末提出的「創意經濟」作為模範,希望效法英國政府的政策方向與產業發展模式,台灣也不例外。 工黨上台後,面對製造業崩解、產業出走的處境力求轉型,開始盤點全國產業結構,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盤點報告(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確認英國的在地產業狀況之後,才確定要發展創意產業。所謂產業,指的是具備上下游生產鍊的整體生態系,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行銷物流全盤都必須包含在一起思考,這樣才有可能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然而,當我們回顧英國提出的報告,我們會發現「文化多樣性」並不在產業報告的關心範圍。此外,以報告中的音樂項目為例,特別註記教育與訓練如同購買樂器,並不包含在「總產值」、「消費者支出」甚至「就業人口」的統計範圍。這似乎可以解釋,在經濟發展導向的產業路線中,推廣教育不能作為「產值」,反而算是開銷與投資的「支出」。白話的說法就是:推廣教育要花錢,沒辦法創造真正的產值。

[譯]田村隆一,〈沒有話語的世界.歸途〉工作筆記

全詩請看 這裡 。   1 一句斃命    〈歸途〉 這首詩最難翻譯的其實是第一句。它是口語,是一句獨立的話,就像格言,或者像引言一樣,讓人想要替它前後加引號。而且因為後面出現第二次節奏覆唱,翻譯解讀的方式會影響整首詩的詩意。非常恐怖。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還原成標準日語該是: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言葉なんか = 語言這玩意/說什麼語言不語言( なんか 帶著無足輕重輕佻隨意的口語語調)   這句沒問題,但是 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就難了,會出現歧意。おぼえるの的「の」把這個句子名詞化,這裡出現一個詮釋的轉折。這時名堂就來了。   2 斷句機關   [pattern A]   我們把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去掉口語,寫成更書面體,句子會是: 言葉を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把なんか轉成を)   言葉を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的 の 是動詞子句名詞化,在這裡指稱的是前面「言葉をおぼえる(學習語言/學會語言/記得語言)」這件事情,ではなかった是過去否定,   所以是:(我)沒學過語言/不記得語言。   自此可理解成:我不會說話 ,但是我真實在 。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んじゃなかった   這時候我們再把先前口語感的なんか等等配件還原回去,句子增加強調感,   會變成:語言這玩意(我)沒學過/語言這玩意(我)不會。   延伸更通順可翻成:語言我實在不會。   回到原句口語腔調的話,就是:說話我實在不會。   [pattern B]   可是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其實可以用另一種方法斷句解釋,加個逗點變成: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のではなかった   這時候我就吐血了,究竟 の 指的是: A.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 の ではなかった(前面pattern A的翻譯, の 指的是學習語言/學會語言/記得語言這整件事)   還是 B.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 の ではなかった( の 單指學習/學會/記得,和前面語言這玩意這句話斷開, の 變成有一點 もの 的意味在)   如果是B,就可以把句子轉成: 言葉なんか、おぼえるものではなかった( ものではなかった 會變成另一種強調語尾,帶有「不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