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6的文章

中國安頓中.觀察速記

吃「和府撈面」發現有趣的設計,不僅桌面提供手機充電線。送麵桌號改成收銀發一張電子卡片,可以插在座位上,服務生就知道要送到哪一桌。 1.房仲、房東、計程車司機、購物服務生⋯⋯每個人聽到你是台灣來的,都會問地震還好嗎?(公司人資倒是春節第一時間就發微信來問了)一般百姓對地震的關心出乎意料,但後來發現各台電視天天都在報台灣地震當天進度,不免回想起年初Olina Olinz引薦的那些腦袋清醒具批判性的台灣大選中國特派記者們。 2.因為救災的關係,馬英九以台灣領導人身份出現在中國新聞上。海協會和上海台商組織也有募款捐款消息,但是對象竟然是惡名昭彰的台灣紅十字⋯⋯ 3.香港鳳凰衛視經常報導台灣動態,甚至包含國民黨馬朱洪王的政治互動分析。旺角以中國觀點談動亂,細節我還沒時間好好研究⋯⋯ 4.CCTV的懷舊歷史劇《父母愛情》相當好看!以50~90年代為背景,那種雖然窮困但是純樸的氣氛大概是後現代的懷舊根基,對於日、港、台、中都是共通的亞洲發展記憶。故事從父母輩的戀愛一直描寫到兒女漸次成長獨立的大河劇描寫很細膩,八點檔家務事夾雜各世代的生活風潮,看了真的會被思想改造XD 5.《一槌定音》這個感覺概念承襲自《開運鑑定團》的拍賣節目現在變成都在談文化資產。來賓除了兩個正妹負責吸睛之外,其餘十位全都是博物館館長、大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創意策展公司創辦人等級,登場特別來賓每個都是國家技藝傳承人(無形文化資產傳承者=日本人間國寶,代表中國已經有相當程度完備的認證與文資認定制度)。我看的一集整集在講全國各地的年畫大師,延伸介紹各種版畫、木刻、符號和民俗傳統。可以這樣對全國觀眾做這樣的綜藝節目,只能說台灣的文化在許多層面上還是落後太多太多。 6.電視經常採用Infographic報導統計資訊,網路業在這裡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微信紅包統計數據和淘寶的用戶分析是全國新聞焦點,就像臉書牽一髮動全身,所有媒體都不得不關心,連搭計程車聽上海廣播電台也會聽到。 7.天龍中的天龍國看房,每天都是驚奇。中國的老公房近似台灣國宅年代集體興建,60、70年代的建築在法租界裡還是相當常見,登上木造樓梯間,總是會想起俯首奮筆疾書的魯迅、矛盾、張愛玲等前輩們。80、90年代興建的小區景觀配置則讓我彷彿回到高雄老家鄰近的國宅社區。 一級戰區南京東路永安百貨圓環邊上竟然有一整棟 大樓

服務設計與公共政策趨勢 2015~2020(Service Design in Policy Trends 2015~2020)// Anna Whicher & Paul Thurston

DAY TWO – OCT 3rd 2015 at Service Design Global Conference NYC Service Design in Policy Trends 2015~2020 Anna Whicher & Paul Thurston 晚上在看這片去年紐約服務設計年會的演講「服務設計與公共政策趨勢 2015~2020」,談這幾年服務設計如何進入歐洲公部門及其影響,還有2015~2020的未來變化與相關預測,精簡有趣! 1.更敏捷的採購模式(agile procurement)會變成一般標準。 2.政府原本就有需求要支援企業(譬如中小企業)與經濟發展,現在開始有專案引導特定區域與特定產業運用服務設計,並有效提升產業發展。(舉了威爾斯製造業的例子) 3.過去政府會舉辦設計獎項、設計展等等,但現在政府投入設計行銷會變成策略性投資。(ex.芬蘭投入1700萬歐元規劃赫爾辛基世界設計之都,同時關注公部門與私部門的設計領域,並提升3%的觀光) 4.現在公部門開始越來越需求服務設計教育培訓,需要建立服務公部門的課程。 5.服務設計方法開始運用在實際制定政策的層面,而不單只是發展特定服務 。(舉了英國是否應該立法通過安樂死的爭議專案,如何開始導入服務設計作為意見溝通的方法。以及運用服務設計幫助政府思考如何協助企業創新) 6.政府開始讓商業模式設計和服務設計的專案申請資金補助和輔導,過去難以想像會接受這樣的申請案。 7.跨領域的政府部門開始投入設計研究,但不是為了設計業本身,而是為了個別的專業部門。(譬如英國人文藝術研究基金會(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s)投資600萬鎊到設計研究) 8.設計能力開始慢慢變成政策制定者的基本資格要求,這類的敏捷採購會開始出現在政府人才招募的領域。(英國內閣開出培訓10000公務員包含高級官員具備服務設計能力的顧問採購案,歐盟開始發展 EU policy lab 培訓歐盟行政部門的服務設計能力) 9.接下來5年將會看到部分先進的政府服務部門獨立轉換變成服務設計顧問公司,就像過去政府業務變成國營企業。(舉了英國皇家鑄幣廠Royal Mint的例子,假使英國最先進的科技部200名員工變成企業,就會變成全球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