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UX postcard] 如何到IT室請領一台電腦?

跨進小小的IT 辦公室,眼鏡娘和理科男正歡樂爭論先前員工交接的電腦放在哪。 剃著一顆三分頭的大個兒瞧我一直站著,大手大腳拖了張椅子過來:「坐,坐一會,一會就完了。」 這下真的完了。小小的辦公室裡每個人都接起電話。 「你要連絡IT部要一個密碼。」一個NPC湊到我身旁播了電話,刺蝟頭,小鬍子,仔細一瞧彷彿是個永恆的技客青少年。 我愣愣提問:「這個密碼是要連線用的嗎?」 「你要先打給IT中心問他們開通一個entry code的連結寄給你的manager叫manager轉寄給你你才能下載安裝MAC的程序包。」在我還完全聽不懂的時候,香港嗓音已經在電話擴音線上,我連忙搭話,但是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問什麼。 「你用什麼電腦?」一團混亂當中,右邊是電話擴音的香港IT客服,左邊眼鏡娘又趁亂問我。我張大嘴巴定格,感覺世界暫停了三秒鐘。在這三秒之間,我的腦中閃現走馬燈的景象。根據先前經驗,公司配的電腦可能是地雷,用了可能有殘廢的危險,其實我還是覺得用自己的電腦比較熟絡,第一反應就怯生生說:「我用的是MacAir。」 時間開始運轉。 「那你可以用自己的啊,我們也是Air。你用哪個型號?公司是256G的。」考慮到跨國企業總是充滿機密,我當然不能直接說我想用自己的電腦囉!於是我只好靦腆表示:「我用的是128。」同時一手接過眼鏡娘的電腦,哇!是13吋的全新Air!於是我只好再度靦腆表示:「用公司電腦也不錯啦。」 香港嗓音交代密碼已經寄出,我慌忙掛上電話,又打了一通給我的manager。早上跟他通完話之後改用微信,但是事態緊急我想趕快脫身,就播了手機。我感覺自己已經儀錶故障快要進入失聯的宇宙,謝天謝地,2:59分,休士頓有了回應。「我現在正在寄。」遠在天邊的manager說。直到現在,我都還搞不清楚他人在中國哪個角落。不過不管怎麼說,有了密碼就可以安裝,安裝完今天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HR已經整理好今天所有行程的聯繫清單和對口電話滿滿正反兩面A4,一格一格打勾就對了。 我打開手機VPN,等著緩慢的gmail讀取reload再reload。manager既然寄了,不是應該收到了嗎?我開始感到焦慮,心想或許手機網絡慢,中國的4G常常受到太陽風暴影響,連線快慢翻牆與否都要擲骰子決定。這種性命關頭,我怎麼可以敗在手機網路上呢?我現在才在第五關,翻開A4背面還

[書] 《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初步印象

最近在讀電子工業出版社的《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 廣義的設計隨著工業革命出現(涵蓋建築、產品到擁有更長遠的傳統平面、字體、時尚等),長期扮演酒促小姐的角色賣色賣笑賣肝。 60年代,設計圈腦洞開始打開,覺得這樣下去實在不是辦法。Victor Papanek等設計人開始思考設計其實不該只是為了行銷,不該只是為了有錢人,不該只是為了方便生產毒死各種性命,不該只是為了表面美美的一下就會退流行的東西大量製造垃圾....( 為真實世界設計 ) 90年代,Nigel Whiteley等人開始反思崩盤的英國設計/創意產業,以及設計接下來可以接棒做些什麼,這些都是第二世代的「社會設計」:為了弱勢(有沒有更適合失智老人使用的餐具?)、貧窮(有沒有更便宜喝到乾淨水源的工具?)、婦女(有沒有更容易讓女性操作與學習的家電與家務產品?)、為了道德公益(透過設計鼓動消費者抵制無良廠商、或透過設計改變生產線勞動者獲得合理的生活水平)....( 為社會而設計 ) 緊接著,就在今年,Ezio Manzini出了這本提綱挈領的書,讓你了解這十年設計圈和社會的關係走得最前面的人在想什麼。對於停滯在工業革命時期扮演酒促小姐的設計美學來說,有提神醒腦之效。我才剛開始讀,但是覺得Ezio Manzini更仔細結合設計思考和永續的概念,把「社會設計」和「社會創新設計」定義區隔清晰,把商業扮演的角色想清楚,結合北歐參與式設計的原點發展協作(co-creation)與賦能(empowerment),思考設計在系統裡面扮演的位置,思路相當清晰。底下連結有他今年來中國演講的投影片,可以稍稍一窺堂奧(讀了之後好想好好爬爬DESIS相關網絡接軌啊): .Ezio Manzini老師的投影片 http://www.lens-china.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7&id=122 .DESIS社會創新與永續設計網絡(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http://www.desis-network.org/ .關於設計到底怎麼走到現在,可以讀讀以前這篇小思考: http://uxbackp

boss ethnographic research

桌前的大會贈書DM開始震動。我瞥一眼,發現B想把壓在底下的鉛筆抽出來,連忙把東西挪開。每當台上講者真摯、敢言、催起全場沸騰,B就振筆疾書。當B開始發表短講,我才發現,B站上舞台其實有點緊張,擊鼓轟轟衝刺的字句有點踉蹌。掌聲響起時,對比今天一天大起大落,資質懸殊的智慧醫療產業講者,我突然發現,中國的演講場也和中國本身一樣,有著和哈佛同步合作的天才,也有著蠻荒幼稚的學會會長,而B以設計師的身份到這種對設計思考一概不知,對設計停留在醫院裝修或美術的蠻荒之地做演講,其實無比特別。剎那間,我看到他孤身一人站在滔滔大軍面前力拔公司大旗舉劍。下了講台,B笑嘻嘻問問我的感想,還很得意拿給我看,這可是他剛寫的手稿,上面逐條撇捺今天的流程和關鍵字。我堆著上揚的嘴角迎接說:「這還可以拍下來建檔。」B就笑了。

奇遇

商業生態雜誌社的季刊和書,現在主要營運模式已經不是出版了,但把出版當成內容研發的基礎 這幾天雖然疲憊但是奇遇不斷,託Ying-Chih Shih之福拜訪「 商業生態 」雜誌找 合作機會 ,結果搞得好像我是去採訪探底還抱了一些書和刊物,換了不同的立場面對中國辛勤的出版人,心裡真是五味雜陳。在上海午後連線倫敦,和RCA正在就讀服務設計,申請龍應台計畫的潛力新銳Fang-Jui Chang談完天,也為RCA的課程設計還有小朋友面對東倫敦社造的設想感到驚喜。 自己還在適應中國的商場,自己珍視的價值,其實並不見得在中國就能實現。但是每每一步一步自己讀著服務設計,還是會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追求的路。接下來希望可以把商業策略的功課補齊,也希望可以真正開始負責UX項目做出成績。看著大家都出差開始做研究案,真是羨慕。可是我被分配到和國際大老共處四天,應該也會是洞察天機的另一扇門吧? 上週在廣州拜訪天地人禾的戰利品

[中國.廣州]天地人禾社會企業

今天受邀在廣州天地人禾交流一下自己在台灣參與農業、社造相關的經驗。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用服務設計的角度重新回顧自己過去的工作內容,而且對照中國廣東的城鄉脈絡格外新鮮。 事實上,天地人禾的創辦人劉尚文是受到賴青松的啟發才決定創辦這樣的公司,他和合夥人Linda與夥伴也曾多次參訪台灣多所社大、主婦聯盟等相關組織。談到農業和城鄉關係的時候,看他們對於台灣草根參與還有民眾主動性的嚮往,讓我不禁靦腆起來。 天地人禾成立於2012年,以廣州為基地,和粵北的向陽村合作成立合作社,目前以米作為最核心的作物產品。一方面有機米的單價雖高,基於現代人飲食自炊的比例下降,每月平攤下來其實總金額只相當於一個家庭多上兩次館子,在經濟容受範圍內。另一方面米的土地利用範圍比較大,對於環境生態的整體影響也比較全面,有機會做更多延伸。最後,米是中國人每天的基本消耗品,希望透過這個接點,結合社造和環境教育,推廣他們重視的價值。 然而,在經營四年之後,他們也發現情懷型態的操作開始出現瓶頸(正是文青別鬼扯所批判的小農方向),而且先前溝通與銷售平台主要依賴微信公眾號和網購,成長速度不易提升之外,公眾號的媒體互動效益也正在逐漸遞減。目標定位雖然大,但是中國消費者對於食農教育和社造並不感興趣,有點唱知識份子高調。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他們是一個有機米品牌或者做環境教育的,搞不懂社造到底要幹麼? 由於是臨時起意的活動,我也不是真正的專業,今天主要是透過比較輕鬆的方式,和公司全體的夥伴們交流他們目前工作實際上遭遇的狀況,回應我在台灣與日本的觀察,並且建立基本的聯繫。 由於天地人禾和現今發展有機生鮮直送宅配的「一米市集」也很要好(創辦人Charles和Matilda都是IDEO出身的台灣人),所以也多聽到一些現在他們對於同樣場域的中國經營者的觀點、發展背景細節與思考。此外,Linda也以自己生物科研專業背景談了中國現在的有機輿論風向,談到果殼網(中國最大科普網路新媒體)的鄉民態度對於一線經營者的干擾或阻礙,都相當有趣。 社造的發展與成敗,不論在日本還是在台灣都有其政治、經濟與社會背景,但也正因為如此,當中國南方的小小社會企業想要解決在地問題的時候,他也很理解,自己該思考的,絕對不是照搬台灣經驗的模式。天地人禾牆上其中一張理念寫著:「為了

[中國.廣州]一起開工社區

入口藏身在兩棟大樓的防火巷最深處,但是裡面別有洞天 這幾天在葉問和黃飛鴻老家出差,有幸偷空到廣州走走。廣州氣候和情調非常像台灣,很有活力也很有歷史感。老城區綠意盎然非常討人喜歡,是目前前往四個中國城市中最讓我感到親切的地方。 今天透過同事引介,前來和中國南方關心社區營造/共創空間/社會創新的組織「一起開工」的創辦人之一Fido小聚,也一併認識了一票周邊圈子,包含做食農教育,以米出發關注城鄉發展和環境教育的「天地人禾」合夥人Linda,還有社會企業「多揹一公斤」現在散處不同產業的前員工。間接做了小訪和觀察。 外面街口可以看到「息息相關」計畫設立的路牌。透過和在地區委會(類似台灣的社區發展協會/里層級的基層市民半公務員組織)合作,一起開工透過民眾參與是設計建立10幾個街區觸點,慢慢發展舊城區的活動經營基礎設施。專案本身其實完全無法賺錢,但是開始累積案例樣本,可以往下繼續深化合作,並且和在地行政單位建立長久關係。接下來他們也開始思考跨出廣州,到上海發展相關的公共空間計畫 紙做的prototype 1F大型開放活動空間平常是co-working space,目前是以一年一人365元人民幣(台幣一天5元,一年約1800元)事實上一起開工反覆試錯尋找各種經營模式,這並不是最主要的營收 二維碼和不同渠道的開放性 共同創辦人Fido,也是不錯的設計師 2F 開始是進駐固定辦公室的新創公司區 2F 大會議間 社會創新媒體Bottle Dream辦公室 從秘密隔間向下望 3F 是一起開工最初經營的起點 4F 公共廚房進駐的小組接下來要開始發展社區用餐、私廚與食物設計教育的相關服務 4F 空中庭園 「一起開工」發展近三年,起初受益於投資人挹注,改造舊廠房3、4樓,發展到租下整座廠房1-4樓。近一年已經擴張到可以讓30個員工損益兩平,而且意識到co-working space在中國水土不服、在地政府盲目推廣創業、地產和二房東經營模式的後遺症和非永續性等等狀況,開始和許多在地產業與政府單位合作專案。 共同創辦人Fido自己另有一個經營多年由各國華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