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5的文章

五分鐘快轉的世界文化史

過去幾千年談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藝術」,指的是有審美門檻有權威建置的雅文化(high culture),幾千年來都是隸屬於上層階級和宗教人士的高貴玩意,建築繪畫雕塑音樂....一般人只有逢年過節之類喜慶場合才有機會「看熱鬧」(表演藝術和公共建築之所以重要,其實是因為在印刷媒體出現之前,它是最容易看的熱鬧...還記得希臘戲劇和羅馬競技場嗎)。19世紀國族主義興起之後,又變成國家對外的形象代表,小說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節都是這時候出來的。 工業革命協同資本主義,讓複製性的媒體帶來更多樣化的大眾娛樂,譬如電影、報紙雜誌、漫畫、唱片....這些結合少數族群、民間習俗和類型喜好,慢慢發展出主流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低俗文化(mainculture/pop culture/low culture)的光譜和階級(這也可以解釋現在一些人為什麼要爭吵文言文的大腦架構)。 到了20世紀後半,民權運動、黑人平權、女性平權等等漸漸在世界各地變成普遍價值,社會科學的發展更重視小眾和弱勢階級,也帶來包容力更強的次文化(subculture)觀點。與此同時,大眾文化隨著電視等大眾媒體發展,翻轉變得對社會更有影響力,就出現後現代與解構權威的討論,覺得沒有絕對的權威,每種文化都有其珍貴之處。就在這時候,聯合國等等才開始設置國際公約,保存各式各樣的文化覺得沒有優劣,人類的不同智慧都該保存(譬如比較極端的 A片著作權的例子 )....在這種尊重不同選擇和生活模式的價值觀普及變成新的標準或權威之後,每個人的「生活」即使是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才被納入當成一種文化... 日子總是一直在過,但是就娛樂和消費和資本主義來說,文化扮演的角色和社會看待的定義越來越廣。 但是金錢在不同層次的文化討論上是有很大差別的,在「文化藝術」層次,藝術節博物館學院藝廊還是保留了菁英美學評價權力...和巨大的金錢流動。 在大眾文化層次,娛樂陶冶心性其實和生產消費成本直接有關,這點只要看出版史就知道了,直到19世紀,書都還是非常昂貴的,義務教育也才剛剛開始,閒書是非常少的,並不會被當成「娛樂」(變成娛樂之後,維吉妮亞吳爾芙也就開罵了)。 在文化沒有優劣的價值平等層次,事實上,現在明明價值還是有階級的,看非文化遺產最清楚,泰國大家把它視為新興創意產業國,他重視的是有經濟效應可以創造就業的家具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