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4的文章

[台灣]關於藝術文化組織與公共空間的台灣案例思考——國際空間分享討論會之後

A.三個問題 佩佩說, 如果不要老是看國外案例像是AS220或者仙台媒 體中心, 我們在台灣可以找到像是什麼比較接近的例子,這激起了我的思緒。 首先我想到三個問題,想要尋找台灣的例子必須先面對的是, 我們站在什麼基準上做比較? 1.全面配套的營運模式 各個專業領域原本就有其專屬的空間,譬如老人照護會有安養中心, 舉辦戲劇演出會有劇場, 因為這些空間設計的機能必須符合基本需求(即使有時候不太好用) ,而且各個專業領域本來就有其需要。所以,當我們想要討論這種空間的公共性,差異可能主要在於營運模式。 營運模式牽涉到政策、資金來源、市場規模、 價值觀和社會紋理等等,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剛好找到一模一樣的例子。 譬如說:仙台讓一般人擁有策展的能力, 和NGO合作策劃社會參與而非標榜美學的展,打破審美/ 知識的階級感,加上開放時間與服務的各種配套, 所以吸引更多一般對藝文不感興趣的人也可以進來使用。 仙台媒體中心是公營展館,AS220是經營藝文空間的NGO, 太陽會菖蒲學園是民營社福單位,他們營運背景都完全不同, 但是都是從自己原本的專業領域擴充,透過新的理念/ 營運模式服務到原本這種空間不該/不會服務的人, 所以才會讓人感覺和傳統的公營展館、藝文空間、社福單位不同, 進而出現「公共感」。 2.規模的差異 擴充,代表規模變大,空間的多元與複合可能性也會跟著增加。 以仙台媒體中心來說, 這棟7層樓的公共展館裡面至少容納了四個既有機構, 只是它打破這些機構整合在一起,加上新的經營模式和中心思想, 所以才會出現公共性。所以規模本身也會是一個問題, 台灣要先找到相同規模的單位, 才有辦法討論是否具備複合式應用的機能。不然羽量級對重量級, 本來沒有辦法對等齊觀。如果台灣不可能找到同等規模的機構( AS220有三棟樓、仙台有七層樓一整棟、 菖蒲學園裡面有四個工房三個店還有居住和展覽工作區), 那麼縮小規模就會減少機能,遑論複合式應用。 3.是誰的公共 「公共性」這個詞有其不精準之處。原本公營展館、 藝文空間就是一般所謂的「公共空間」,讓人來玩來逛來租用, 社福機構服務弱勢,具有明確的社會福利機能, 服務可以負擔得起的一般大眾,因此他們原本就已經都具備「 公共性」。那麼,是什麼讓這些機構看起來如此不同? 不同真的就代

[台灣.台北]空間分享 城市共造 國際論壇@11/9.10

這個週末有一場相當有趣的當代都市空間國際論壇。除了日本社造界的紅人山崎亮親自前來演講之外,韓國與台灣幾個從在地脈絡出發經營空間的團隊也會分別從現實經驗和地方紋理的角度發表喔。這回Visual Backpacker也有受邀發表一段,試著從先前幾次國際案例的採訪分享,整理出台灣可以怎麼經營下一步的文化空間,歡迎舊雨新知來玩~  活動時間|2014年11月09日(日)09:00-17:00      2014年11月10日(一)14:00-18:00 活動地點|空軍總部舊址 鋁廳(仁愛路三段55號) 交通方式|捷運忠孝新生站3號出口,步行5分鐘      捷運忠孝復興站2號出口,假日免費接駁車      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6號出口,步行10分鐘 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單位|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協力單位|雋永R不動產、崔媽媽基金會、學聯不動產資訊顧問有 限公司、信義房屋、中華民國物業管理經理人協會、臺北市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 報名網址| http://goo.gl/2CKG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