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4的文章

誰說我們可以期待公權力和社會重分配?

其實本來讀經濟學是想知道所謂的文化藝術發展,或者實際一點創意產業是不是也只是另一種搭著「經濟發展」鼓吹消費的另一種消費形態。如果是,那這種消費是否健康?是否永續?是否值得投入? 粗讀完《為什麼經濟一定要成長》。其實應該要再看一次比較能分析,不過大概整理一下自己看到的架構和問題: 書裡面最終的核心論點: A .財富積累超過一個基本限度之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就有限 .國民壽命健康等等基本需求,不一定需要國民所得高才能獲得(譬如古巴) .因此有必要區分財富和富足(prosperity) .資本市場經濟分成英美式自由型和日德式合作型,自由型的會讓經濟比較不穩定 .假使社會結構穩定,就算經濟起伏震盪不穩定,人民受到的影響也不大 結論:政府必須主動介入社會政策,管制財政讓金融更穩定 B .用更大規模看,全世界資源有限,不可能所有國家都成長,所有經濟都無限成長 .事實上現在的科技可以滿足世界需求,問題在於重分配(甚至是國與國的重分配) .現在的經濟計算沒有包含有限的外部成本 .GDP國民所得是一個大家用來判斷的指標,但是這個指標計算方式問題重重,需要建立新指標(包含清除公害污染需要花錢,都可以算進去GDP增加?!) 結論:需要建立包含地球限度的成長指標,並讓富國幫助窮國發展(要富國吐錢給窮國=富國人民吐錢給窮國人發展?想得有夠美?!) C .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是基於債務,你存的錢會變成別人的投資,銀行可以借出原本沒有的錢推動發展 .資本主義的第二運作機制是消費,所有的生產最後必須有人買單,所以必須鼓勵追求新奇 .新奇造成焦慮,因為新奇包含著地位性消費,會造成週邊心理社會壓力和競爭嫉妒心 結論:必須改變社會價值觀,建立社群性的心理與物質互助,並同時利用財富重分配制度降低社會分配不均。 D .資本主義最根本的運作機制是不成長就會衰退,如果地球資源有限,不可能永遠成長,那一定會衰退 .書中並沒有提到解答,而且也認為不能只依靠目前的綠色生活、服務業、社區性經濟,必須有新的經濟模式 .需要發展的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資源成本的產業,但是要在目前的情勢下轉型是艱難的過程 結論:面對不成長就會衰退的根本問題,制度上必須利用分攤工時(每個人都有工作不失業,工時變短,薪資差異減小),社區性經濟等運作較「在賺錢上沒效率」

不要只爽一次——關於藝文補助的聯想

匆匆逃離昂貴的挪威,在丹麥哥本哈根跨年過一天,又搭巴士前往柏林⋯⋯如今想想真是恍如隔世。 去年運氣很好拿到了補助,而今年又有機會實際受邀擔任補助的評審,對於補助資源有一些延伸想法。 台灣的補助制度名目相當多,但是多半是獨立單項的個案。撒錢到各個項目培育了一群傑出的人,但是平常卻沒有人才庫的整理與後續配套,相當可惜。有些人專業是行政策劃、有些是創作、有些是出版,不知是否有機會建立橫向的串聯網絡,可以讓大家更容易找到優秀的合作對象呢? 甚至,政府或國藝會是否可以做更完整的配套。比照日本神戶(世界創意都市網絡)、仙台(文部科學省在地創意產業人才培育專案SSD)、或者英國倫敦google campus那樣,將政府相關領域專案優先媒合人才參與呢? 這樣國家花費的資源就不會只停留在個人一次性的補助格局,而可以替國家或國藝會建立更大更廣的人才庫與工作網絡,長遠而言效益才會累積。 日本創意都市網絡: http://ccn-j.net/ 神戶design hub: http://www.kobe-designhub.net/register/ 仙台SSD: http://sendaischoolofdesign.jp/ 倫敦Google Campus: https://www.campuslondon.com/

大人物的必取

紙牌屋第二季過半就開始讓人不耐煩。或許一方面是爾虞我詐的國家大事被簡化成兩個阿伯(好吧,把花瓶般的總統算進來是第三個阿伯)小家子氣的勾心鬥角,你討厭班上誰誰誰干我屁事。 另一方面鋪梗的跳躍性變得太需要腦內補完,所有的暗盤翻轉要翻就翻,不解釋也不太經營細節只為了拉抬對決氣氛,這樣一來和港漫有何兩樣,我看冇啦! 不過第二部還是有兩條線打動我,佛萊迪這位底層燒烤店老闆本來就很討喜,曇花一現的富貴夢讓我們重溫老派硬漢小說的蒼涼骨氣。另一則是兩位鋼鐵人的含蓄的愛。雷米是美國首富掌控的財團說客,賈姬則是國會多數黨黨鞭鐵娘子,從阿富汗的軍旅生涯一路走到國會戰場,兩人都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卻因為頂頭上司互鬥陷入兩難。同為大人物底下的必取,他們閃現的片刻軟弱,是燦爛的光。